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设计
第1页/共5页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设计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第2页/共5页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纸卡学生准备方格纸O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观察、感受。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引导学生思考。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生: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第3页/共5页哪些是把物体缩小?预设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2)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探究新知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2)思考、交流。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画图方法。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预设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②画图。(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4)完成例4。第4页/共5页①怎样画长方形?预设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②怎样画三角形?预设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本文标题: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9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