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评课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评课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终结性研究报告李理摘要:合理、有效的评课才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地改善了自己的教学生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关键词:评课;集体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长期以来,在我们很多人心目中,学校只是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师的发展受到忽略。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角色成为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1〕因此,我们认识到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应当促进教师发展,应当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2、目前存在的现象:(1)评课方面:重听轻评;敷衍了事;平淡肤浅;面面俱到;参评面窄;以偏盖全;评新弃旧。(2)教师本身方面:教学中缺少反思,因而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停滞不前,教学水平出现“一潭死水”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想通过课题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有效的评课方式,透过集体的听评意见,结合授课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1)合理的、有效的评课最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地改善了自己的教学生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对教师来说才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情感意识的,能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和发展。谁都知道,仅熟读一本《教育学》,即使能倒背如流,不一定就会上课,更不要说上好课。因此,教师的研究,离不开对教学现实情境的反思,从中去领悟教学的应对策略和运作技巧。评课正满足了教师的这种需要。(2)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才会得到升华。(二)理论依据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说:“我们要倡导、建立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把评课、观课当作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有意义,才能延续和发展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2、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标志。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的实践。因而评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方面具有十分普遍和重要的意义。3、“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新要求: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尤其是从一个教育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不断寻求适应学生学习的技巧、方法、途径,以满足学生的思维日益发展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4、当前,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反思性特质。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教育领域,反思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其实质是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反思教学被认为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5、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发挥应有的功能。”〔4〕从听课教师看,已对评课有个基本了解,对授课者而言,也基本积累了一些写教后记、课后反思等经验。三、研究范围和方法研究范围:全校语文教师研究方法:听课——集体反思、评课——授课教师听评之后写反思——研究人员写评课稿四、课题的实施(一)课题研究步骤安排1、准备阶段向校长讲明课题实施对促进全校教师专业成长、对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取得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减少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阻力。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把此次课题研究纳入语文组本年度甚至延续到以后语文组必须完成的任务计划里,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向老师们讲明擅于自我反思、擅于虚心学习、擅于及时总结和归纳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以及集体反思的力量,而对于评课人员来说,听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透过听课与评课,在促进教师进步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汲取和提升。刚听说这个课题计划,就有小部分老师表示不满:“我们处在本镇最好的学校,平时既要教书,又要教育好学生和批改作业,还要完成上级领导检查的任务,而且一有任务不是市级的就是省级的,每天疲于奔波,心理压力已经够大了,哪还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还要写反思,这不是捉弄人吗?”个别老教师说:“我们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不求进步,但求平安。”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一方面耐心与之沟通,一方面先从渴望进步的青年教师入手,以青年教师成功的效应感染其他教师。2、实施阶段(1)研究教师角色的反思与教师专业的成长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的角色地位更是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因此,教师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重新反思与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授课教师所写的反思内容看,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本校青年教师陈冬敏几次教学反思为例:《香玉剧社号》教学反思:教学这篇课文,我深深为老艺术家的爱国热忱所感染。教学这篇课文最成功之处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在读懂读通的前提下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写提纲,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以及找出课文描写常香玉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了解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做了哪些事,体会人物的特点。“教然后知困”,一节课下来,感觉意犹未尽,虽然大家帮我提了几个建议,但好像还缺少了什么,感觉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字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叙说中,发现他们仿佛真的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和孩子们学完这课,感慨颇多。虽然我们是不太年轻的老师,但是,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亮着一双童贞的眼光,这样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美好,更能让我们的课堂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昨天晚上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写写对我的建议和想法,有两个孩子写到他们以前不喜欢语文,但是这学期却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顿时让我觉得异常满足。当一位能改变学生的老师,是我最大的心愿。虽然我对他们的改变并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未来,但是,让他们的记忆中有了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值得的。【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不难看出,反思已成为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思维习惯,通过学中反思和学后反思,该老师主动地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慎重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种经验得到了提炼,得到了升华。】(2)从评课过程中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的,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中。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相反,无视学生、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要求无甚反应、面对学生受到的伤害无动于衷,从而造成师生情感的疏离和师生关系的对立。我们从教师的教学课堂中首先就要研究教师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以下是我对本校优秀教师李晓虹老师上的《小草之歌》的评课稿:两次听李晓虹老师的课,感觉相差太大了!第一次听《小草之歌》,感觉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无所适从,呆在座位上,空留老师满腔热情,自导自演,而且到了下课铃响,课还没上完。原因是:教师在语法的渗透上太深,况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仿写一节诗歌,在没有任何平台——选择一种意象、把一节诗歌补充完整、或根据教师的提示写诗,这种没前提的情况只会使课堂冷场,教师也尴尬。本课文美句佳,但学生始终读不出情感,不是学生不会读,而是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反而误导了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教师这样指导:“第一小节语调应平,体现小草在大千世界中很渺小,它的心里是有些自卑的。第二节诗歌首先要语调上扬,然后再降下来……”学生本来读得很好,这样一说,他们反而不知该怎么读了。所以,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范读的效应比强调用什么语调、用什么语气读强得多,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你意想不到的,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第二次听《小草之歌》,感觉很舒服,教师对课堂结构做了调整,把集体评课时大家的意见备进教案中,整节课书声朗朗,学生朗读的兴趣浓,教师擅于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直观生动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含义,如:沙尘暴的危害,洪水泛滥的可怕,岸上翠绿的小草,茫茫的草原,前后一对比,不用多说,小草索取少,贡献多的精神不言而喻。在小练笔处,教师也根据大家的意见做了修改,设置了平台,降低了难度。这节课,教师讲得少,学生悟得多,课堂是较成功的。感谢李晓虹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集体反思和提升的平台。【从对李晓虹老师的两次听评课记录中可以看出:李老师的第二次上《小草之歌》正是管住了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成了他课堂的成功。】(3)从评课过程中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我们从评课中,看到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可以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看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诠释可以了解教师的知识基础,看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看到教师的教学惯例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说,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以《珍珠鸟》部分评课稿为例:重视朗读指导。朗读教学能较好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体现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的重要载体。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就文中重点语句,多次让学生品读,并能通过学生间比较,指导朗读的语气与语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较好的指导引领作用。朗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是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如对于珍珠鸟外形描写一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又如“我”细心呵护珍珠鸟的部分,教师也进行了细致的朗读指导,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是在“我”对它悉心照料的基础上的。透过陈老师的课,我们看到一节书声琅琅的课,一节声情并茂的课,一节情趣盎然的课。问题的设计,应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启,是辅助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有效地辅助,使之克服困难,开启思维,重新寻找到前进的道路。所以问题的设计需要讲究艺术,也需要适合学生实际。同时又能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能较好拓展延伸。这就要求问题有提纲挈领作用,又有缓坡度,引领学生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本课两个大问题太大,让学生感到无从入手,限制了思维开发。老师的点拨又不到位,所以破坏了课堂生成的有效生动性。【从以上摘录的关于《珍珠鸟》的部分评课稿来看,该教师善于对课堂开放,对学生开放,由此营造
本文标题:评课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1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