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题申报范本:4554-新工科理念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理念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2017年2月底,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正因为如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交叉与融合作为“新工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其必要性体现在::(1)有利于建立创新教育理念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老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造性开拓,几乎都是横跨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基础,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只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有利于开拓提高就业渠道经济全球化竞争,关键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够更快的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还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新的岗位上成为综合的高素质的技术或管理人员。(3)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在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则注重挖掘创新能力。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科技进步创新的新渠道,所以我们要大力建设交叉学科,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与培养一种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建立创新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这种创新思维方式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因而,在“新工科”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本项目参与人员均为“新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师,专业具有典型性,项目研究成果可为“新工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参考,实际价值高。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1.课题理论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重大科研创新项目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联合攻关才能解决。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培养新的增长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规划整合,形成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2.研究目标本项目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多学科之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策略。在新工科理念下,本项目探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3.研究内容本项目着眼于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全校各学院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研究,推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探讨新工科理念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4.研究假设高等院校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素质与合作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紧紧地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采取新的教育和培养手段与机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奠定学科交叉融合的后备力量。5.创新之处本项目优化资源,合理设置专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宽口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在学科专业课中不断开拓新领域,以精品课程,优秀课堂为重点抓好课程知识的整合和优化,积极编写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教材,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以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在“新工科”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2.研究方法(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着眼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努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专门学习时间里,从知识的内在统一性上和相对完整性上掌握和运营最有效的知识,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2)优化资源,合理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要根据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模式下学生不再归属于某一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的选择某一个专业或者几个专业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选择的空间,就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渗透,不仅推动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惠,更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了当今经济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3)系统管理,构建科学教学管理制度。跨学科合作教学合作形式及合作程度多种多样,根据专业多学科跨度的专业特定,可以采取部分合作的形式,有专业人员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显然,单靠某一学科的教学时难以出色地完成整个专业的教学任务的,而合作能够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4)建设平台,加强多学科交叉课题研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机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交叉学科的课题,建设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平台。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优势,培养拔尖人才,组建由拔尖学术带头人领军的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创新团队,以此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3.技术路线(1)通过调研,了解国内外高等院校“新工科”相关专业的发展,调研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2)探索如何围绕交叉融合学科的前沿学术,突破单一学科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势,通过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借鉴国内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措施和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营造高良好学术氛围,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3)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工程创新能力协调发展。(4)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5)探索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4.实施步骤2018年6月—2018年8月调研,了解国内外高等院校“新工科”相关专业的发展,调研同类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2018年9月—2018年12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借鉴国内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措施和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营造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良好学术氛围。2019年1月—2019年6月探索“强化基础训练、着力提高能力、实现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全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以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2019年7月—2019年12月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将科研引入教学,实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加大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比例,强调探究性学习。2020年1月—2020年4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2020年5月—2020年6月总结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本文标题:课题申报范本:4554-新工科理念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3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