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小见大”——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下)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交大始终坚持以系统型的工作模式,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在前端工作理念层面,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办学使命两大牵引,以培养学生一生特质为目标,推动工作职能、抓手与主导的三个转变;在中端工作举措层面,重点打造“五个贯通”的全员育人平台与聚焦“选择、引导、认证”的自我发展平台;在后端工作成效反馈层面,重点分析学生在校期间活动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探索学校就业格局与就业质量如何回归学校办学使命。一、前端:工作理念层面。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而言,始终有两个牵引:国家层面提出的根本任务和学校层面积淀的办学使命。要真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工作职能的转变。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和引导的职能顺序,将在新的治理体系框架下变为引导、服务、管理,并且更注重寓管理于引导和服务。其次是工作抓手的转变。在当前开放多元的环境下,文化将成为最主要的抓手,其次是评价,再其次是规则,最后才是各类活动。此外是工作主导者的转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逐渐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自身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教育主体作用。二、中端:工作举措层面。学校设计了实现“五个贯通”的工作路径:首先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相贯通;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相贯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全体教职医护员工相贯通;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贯通;留学生和本土学生服务管理相贯通。其次是自我发展平台建设。学校提供完整、多样的成长平台菜单;加强朋辈的过程化引导;建立及时、全面的德育认证体系。三、后端:工作成效反馈层面。上海交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是研究学生在校期间活动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学生工作的育人成效与规律可通过长时间轴、大数据的分析来归纳呈现,这为学生工作的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撑。其次是上海交大经过几代学指委班子的努力,赴国家关键领域与重点行业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学生离沪就业率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应向关乎民生社稷的关键领域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将育人融入日常工作各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一、坚持思想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思想理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了知名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精品之作。秦宣、郝立新等学者参与了中宣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的编撰工作。联合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邀请叶小文、王蒙、李君如等名师大家解读“二十四字”深刻内涵,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二、坚持文化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精神培育。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发挥校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配合《光明日报》策划开展“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我校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实事求是”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弦歌浩荡,坚守质朴的精神底色》的署名文章,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三、坚持教书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2014年6月,学校启动了“百名海归挂职计划”,首批选派30名海外留学归国教师赴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部分区县、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等单位,以挂职行政岗位、受聘为研究员等形式开展实践锻炼。学校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先后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王易教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王向明教授等先进典型。四、坚持实践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三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每年暑假1000多名同学怀揣着对中国乡村和农民的满腔热情,分赴100多个村庄,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基层民生。他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高质量年度调研报告——《中国农村民生状况调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五、坚持服务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制度建设中。学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有机融入新生入学导航、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传统教育项目。学校以《中国人民大学章程》为统领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强化规章制度实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基本遵循。创新思维构建长效机制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一、把培育践行落细落小落实,做好“三落”工作。如何才能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呢?个人以为,“落细”就是在培育和践行的理念上注重细节,牢固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认识和观念;在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开展上从细微做起,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做得细致、精细。“落小”就是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小事件、小事情、小人物,懂得大道理与小事件的辩证逻辑,善于从小事件、小事情、小人物中说明大道理,善于运用小材料、小事情、小人物来开展大道理的教育,努力做到“以小见大”。所谓“落实”,就是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实际、注重实效,而不是脱离实际、无视实效,把实效作为检验培育和践行工作的一个根本标准。二、全程全员全方位开展培育践行,实现“三全”育人。所谓“全程”,即是全过程,就是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全过程,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所谓“全员”,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努力做到“人人参与”,关乎人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人人都是主角,无所谓配角;人人都是演员,无所谓观众。所谓全方位,主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作,需要整体协同、统筹兼顾,不能各自为阵、彼此冲突。对于全社会来讲,培育和践行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三、让培育实践活动恒常恒久恒新,抓好“三恒”践行。所谓“恒常”:主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常态化”、“经常化”的实践,而不能是“一阵风”、“运动式”地存在。所谓“恒久”,主要强调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们普遍认知认同和践行,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恒新”,主要强调常为常新、与时俱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是一贯的,具有稳定性、一贯性、连续性和持续性,但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具体实践则应该是常新的,不能拘泥于一些常规思路和惯例做法,既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一些全新的方式方法,也要努力赋予培育和践行实践以时代气息和创新思维。探索构建微传播教育体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建南一、构建“五微”传播教育平台。不断发展完善“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堂”、“微论坛”传播教育平台。主动适应微博便捷性、多样化、渗透性等特点,积极构建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的微博体系;主动适应微信在大学生中应用日趋广泛的特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学生喜爱的公众微信平台;充分利用微视直观性强、时间短、流量小,便于下载和收藏等特点,广泛宣传学校首届道德模范,宣传学校的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时间较短、内容少、主题突出、趣味创作等特点,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视频制作,有针对性地解答当代青年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创新应用“微论坛”传播教育平台。二、拓展“四化”传播教育途径。针对移动客户端用户碎片时间黄金化、媒体使用情景化、信息推送定点化等特点,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动化传播教育途径;针对视频拍摄方式便捷化、视频生产主体多样化、用户收视行为个性化等特点,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频化传播教育途径;适应媒体传播方式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变革,以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化传播教育途径;充分发挥文艺价值引领、灵魂塑造、情操陶冶等作用和功能,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作校园文艺作品、研发校园文化产品等形式,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化传播教育途径。三、贯彻“三落”传播教育要求。坚持从“落细”、“落小”、“落实”着眼,从细节入手,细化措施,细腻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和制度建设;坚持从小处着手,注重人人可为,组织实施“师大好故事”微征文、“师大好声音”微视频征集和展播、“师大好精神”微电影创作、“师大好榜样”微感言等十个微项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小成大、久久为功。在“落实”下功夫。坚持从实处着力,重视实际效果,制定实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教育体系的方案》,建立责任机制,进一步落实主体任务;建立联动机制,确保立体化传播效应;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时追踪进展情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实在在、实干实效。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覃红一、数字化教育管理是现代化大学的重要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数字化时代,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全国“易班”、“微课”、“慕课”、“云课程”和“翻转课堂”等热潮的掀起和持续升温。随着计算机技术、云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常态。二、数字化环境下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与现实生活相比,二者存在着诸多差异性。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机地融入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当代大学生数字化教育管理的精神灵魂,在推进大学生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三、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有机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上台阶,并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研发了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教师个人网络教学空间,开发网络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开通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慕课”资源,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校还建立华大在线、华大青年、华大桂声等专题教育网站,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校华大桂声网站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学校还开发了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系统,学生自主选修网络素质课程。学校仅2014年就开设了87门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必修课59门,选修课28门,必修课程达13333人次,选修课程达2358人次,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创办华大及华大学工官方微博、微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供微资讯、组织微讨论,引导微舆论;举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微博征集活动,开展微平台主旋律教育。把握关键环节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左鹏在高校社会思潮生成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会思潮,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第一,阐释好、解决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做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为此,一方面要做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阐释。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最根本的还是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第二,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新媒体是做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思潮引领说到底是在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针对各种思想势力竞相抢滩网络舆论新阵地和大学师生成为最主要上网群体的现实,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重点也应实现战略转移,即由传
本文标题: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小见大”——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6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