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思想道德修养复习资料
一:绪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max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基础。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③:注重联系实际。④:注重知行统一。二:第一章名词解释:①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现实性、预见性)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鉴定的信念实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史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2、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理想高远,实现过程复杂。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三:第二章名词解释:①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②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③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②: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名族团结的纽带。③: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④: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团结统一。③:爱好和平。④:勤劳勇敢。⑤:自强不息。4、时代精神的内涵: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河蟹的重要条件。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②:促进民族团结③:维护祖国统一④:增强国防观念⑤: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四:第三章名词解释: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与人生的意义的根本看法。③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认知情感意志是起重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④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⑤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1、简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涵义: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人的人生活的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生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2、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社会贡献社会相同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3、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社会—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个人—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设价值的本领。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4、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应当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合理调控情绪。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人际交往。五:第四章名词解释:①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民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②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③道德修养: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成为道德修养。1、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要求的三个具体层次:①:无私奉献,一心为公。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2、联系我国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谈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①: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②:全面发展的前提。③:进入社会的通行证。3、简述道德的本质: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性。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①:注重整体集体、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六:第五章名词解释:①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②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1、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②: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③: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④: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大学生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①: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原则。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③: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4、《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原则:①: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②: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③: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七:第六章名词解释:①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②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③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④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社会单位。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②: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③: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④: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2、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①: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职业道德,重视人生价值。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③: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3、结婚的法定条件:必备条件—①: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必须达到法定婚姻。③: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条件—①: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②: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4、保护现役军人和妇女的特殊利益:①: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八:第七章名词解释:①法律:(法律的一般含义)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③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④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提的习惯与取向。1、法律的一般含义:①:法律是由国家创造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②:是统治阶级一直的表现。③: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①:从法律所表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公认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②:从法律的实质内容上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③:从法律的社会作用上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的法律保障。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①:学习法律知识。②:掌握法律方法。③:参与法律实践。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①: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理念。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⑤:深化司法体系改革。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⑦: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九:第八章名词解释:①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②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③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有权是最典型最完全的物权。④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⑤犯罪构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为爱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总和。1、宪法的特征:①: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②: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③: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严格。2、宪法的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公民权利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3、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4、我国民法有关的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①: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③: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④:不满19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5、我国的刑罚体系:①主刑:管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6、犯罪的构成:①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②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③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④犯罪客观方面: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注重要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7、区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材料题:涉及:诚信、助人为乐等话题。
本文标题:思想道德修养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7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