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健康讲座-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现在的病人的体质很多以虚寒居多,心理情绪问题以缺乏关爱居多,因爱生恨,阴寒恶毒积聚的也不少,这些人太需要爱了,也就是太需要艾灸治疗了。传统灸法是以手工操作,点燃艾壮、艾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穴位和病部位,现代灸疗是把灸头固定在穴位或病痛部位即可,烟雾少,操作简单方便。艾灸的功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腰痛、肩周炎、风湿病、颈椎病等有较好疗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的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的灸法是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于人体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也即是灸疗上所说的阿是穴)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可见,灸法自古以来很早就被人民大众所熟知和重视,而且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即能治病又能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被广泛采用。艾灸主要作用归纳如下:1.温经散寒中医上说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生活中的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像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法正是应用其燃烧时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起到温经散寒,加强集体的气血运行,通过经络直达病灶,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全身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于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酸楚麻痹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疗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血气,疏通经络,行气通血,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3.扶阳固脱人体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艾灸的热力能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用于治疗阳气虚脱导致的厥症,脱证,和气虚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是动态平衡、相互协调的。若阳气虚衰,则阴寒内盛,表现为寒证、厥证,甚至阳气虚脱。4.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恒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5.拔毒邪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症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作用。《医学入门》则阐明热证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到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6.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灸疗可以温阳补虚,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艾灸的功效(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法对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1.灸疗可使人体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血清免疫体等显著增加,可以提高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和增强机体防御抗病的能力;2.灸疗可以调节异常血压,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可使高血压降低,低血压升高;3.灸疗可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动力,促使新陈代谢;4.灸疗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能力;5.灸疗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使通气量,肺活量,耗氧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能使气道阻力下降,呼吸更畅;6.灸疗可以促进利尿,改善肾功能,改善泌尿系统功能;7.灸疗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艾灸可使之恢复正常;8.灸疗具有调节各种分泌腺的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对消化液,唾液腺,以及副肾,睾丸,卵巢,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使各种分泌腺的功能趋向正常;9.灸疗还具有解热抗炎,抗癌,止痛的作用,活血,生肌的功能;10.灸疗可以减轻肌肉疲劳,对于防止疲劳和恢复疲劳都是十分有效的。艾灸分类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3.艾卷灸——艾条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4.温筒灸——铜制灸器。平时保健就灸神阙(肚脐),灸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三阴交(足内踝尖上3寸)气海(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中极(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当然,血糖高者慎用。常见病艾灸穴位1、头痛:主穴通天、悬钟、太冲、配穴:合谷、阳陵泉、涌泉。2、感冒:主穴大椎、肺俞shu(腧)、风门、足三里、配穴鼻塞:迎香头痛:太阳印堂、咳嗽:天突3、胃痛: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配穴:上腹饱胀:上脘、梁门。恶心呕吐:内关。大便稀溏:神阙、天枢、疲倦:关元。胃酸过多:阳陵泉、公孙、太冲、肝俞4、失眠:主穴: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配穴:头昏脑胀:风池、印堂心烦多梦:心俞、肾俞急躁心焦:太冲、阳陵泉顽固失眠:涌泉、华佗夹背、体质虚弱:关元、易惊醒、足窍阳5、痛经:主穴:地机、关元、三阴交配穴:疼痛拒按:合谷、中极。乳房胀痛:归来、太冲。腹痛喜按:肾俞、太溪
本文标题:健康讲座-艾灸疗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0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