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让教研真正“亮”起来
让教研真正“亮”起来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我们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教育行为的省察与反思,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生成教育智慧。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虽然有了教师的参与,有了相应的教研制度,但在我们最“基层”的教研组中,还是存在着对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分析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使教研活动真正“亮”起来,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几方面是我在平时教研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一、教师对教研必要性存在质疑一线教师工作辛苦,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有时难免烦躁,加上对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于是当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时,有的老师的就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老师们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对教研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二、研教分离,找不着问题的切入点这一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问题意识,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比如,我们大班的教师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尤其是朗读能力的培养不知从何下手。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老师们并未作过全面思考,虽然把这一问题作为主题教研提了出来,但大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网上找了些资料草草地为了完成教研而教研,更不用说把它深入研究了。所以,问题就在老师们的无奈声中、埋怨声中依然存在,始终没能得到解决。“研教分离”另一方面表现在:老师们缺乏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持续研究意识。如,我们园每学期都在更换自己的小课题,每周都有一个新的话题,他们觉得有很多问题正待解决,而又不知道怎样去研究,以为自己找出一两种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完事了,就可以研究下一个问题了。所以前期的很多研究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三、教研活动形式化,不重视方法在教研中教师们往往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小班年段把“幼儿自主性的培养”作为年段的教研课题,部分老师对目前研究进入到了什么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解,对总结出来的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视而不见。这样,按原来自己的老路子进行教学,走了很多弯路。教师个人反思不深刻,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老师肤浅地认识: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我们的课堂,作一些指导。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老师们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但它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比如,这种教研形式封闭、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等。四、教研组长的引领性参差不齐在教研中教研组长的作用不够明确,很多教研组长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安排者、召集人,对教研活动不能做到有效调控;组员的主人翁意识淡薄,上教研课时,总觉得上教研课的人才是主角,自己只是去听课、评课,当当配角而已,所以不加以重视。在平时的教研中觉得会说的人多说几句,自己不想说听听就行了。大家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参加教研,难免教研的质量不大打折扣。有了问题我们就要去解决,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一、重视问题引导教研,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首先,树立老师们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老师进行交流,然后,我们教研组择选共同的、较难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年段的课题进行研究。我们更要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在研究课题时,常常会滋生一些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以前未曾料到,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的。这时,我们的教研组绝不能不去面对,而应关注这些新问题,能解决的马上想办法解决,没法解决的,及时纳入课题中,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总之,要让组内的老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就是“问题教研”,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服务的,所以必须与课堂接轨,必须实实在在融入教学工作中。加深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二、明确每一次教研的主题,找到问题的切入口。每一次教研我们都不能无目的的开始,都应围绕话题展开,在大班幼儿朗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在教研中发现光是说说运用哪些策略不行,而应立足于我园幼儿的实际,孩子们在朗读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才是针对难点寻找策略,最后应取得的效果怎样,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这一教研活动中,我们一改平时直接谈策略的方式,重点要求老师深入孩子中间分析孩子,找出孩子在朗读中存在的难点,比如语气语调对孩子来说较难掌握,我们就从语气语调的培养入手,通过调研,查出问题的关键在哪,最后才是来找策略,来讨论。这一教研基于实践,因此成效就很明显。三、加强同伴互助,发挥群体智慧。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兵作战很难胜任教改的实验,所以就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解决问题,互相配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新教材、新教法,集思广益,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参加园外培训的机会不多,所以从刊物上或互联网上学习也是一种好方法,大家把所学的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虽然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由于信息量大,操纵方便,也是发挥群体智慧的非常好的途径。四、明确组员职责,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身为教研组的一分子,就不能将自己置之度外,每个人都有责任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真正的教研实体,所以,人人都是主人,教研前都应作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备之战。最关键的一点是,教研过程中要勇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新的认识,决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教研组长不只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还应是平等中的首席”,的确,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一个有责任心的、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安排、协调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当好主持人以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在课题研究中,身先士卒,要求组内老师做到的,自己一定要率先做到。(2)对组内老师的参与教研情况有记录、有评价、有激励。(3)对教研组的课题进展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对教研组新生成的问题有归纳,有后续研究安排。(4)对组员们的研究结论要有提升、有综合。(5)具备相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全面思考的能力,严防教研中“顾此失彼”。教研活动是适合基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搞实实在在的教研”已成为老师们的共同心声。尽管问题仍然很多,但我们依然要风雨兼程;尽管解决问题的策略还不够完善,但我们仍然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让教研活动“亮”起来,因为我们深知:“教研就是要学习,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柯桥六一幼儿园金小红
本文标题:让教研真正“亮”起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4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