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
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考前必背主观题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查三种题型: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辨析题考查题量为4道题,每题8分,共32分。要求大家对题干所述,做出正误判定并给出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出题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这四章,难度系数中等,部分题目主要围绕让大家对概念进行区分。这类型的题,大家首要的问题是判断正误,一旦正误判断错误则该题不得分。而在准确判断题目正误之后给出有力的判断理由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历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模块考查频次占比分布表年份模块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1111221111111112017上2017下2018上2018下2019上2019下考查频次11111简答题考查题量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从历年的考情分析来看,简答题分布范围较广,主要涉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知识点较多。简答题难度中等,主要测查对于知识的识记准确度。大家在记忆也可采用多种加工方式,增强记忆效果。历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块考查频次占比分布表年份模块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111211111112112017上2017下2018上2018下2019上2019下考查频次111第1页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1111材料分析题考查题量2道,每题18分,共36分。要求大家对相关知识的细节、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准确的记忆和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应用。根据17-19年下的考情来看,六次考试,有4次材料分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学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中学生发展心理,因此,大家在备考时要重点把握这两个章节。其次,中学教学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等也都是材料分析题可能涉及的范畴。材料分析题的难度最大,方法最复杂;难度系数主要在于理论是否准确;材料分析是否充分;答案组织是否合理。历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块考查频次占比分布表年份模块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111111111112017上2017下2018上2018下2019上2019下考查频次辨析题篇第2页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答题技巧:1.认真读题,追根溯源,明确题目考查点的数量,定位考查范围,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找出破绽。2.对题目所述观点做出正误判断。例如,“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3.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全面阐述。一般题目都会涉及两个要素(概念),需要对其进行依次陈述。4.在阐明理由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支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因此,所以”。(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智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较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试题1: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智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较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因此,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二)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了其他无关的对象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行为,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第3页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行为,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试题1: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是主动的行为,是注意的灵活性的表现。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将注意指向了其他无关的对象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我们不能把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混为一谈,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三)惩罚与负强化7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②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好时使用的;③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试题1: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的过程,本质是增加某种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本质是减少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简答题篇答题技巧:第一步,读取题干,明确答题范围;第二步,回忆知识点,提取关键词;第三步,串联关键词,组织答案要点;第四步,落笔书写,合理布局,字迹工整。注:答案分条列点,关键词要凸显,表述要言简意赅,不要过度展开,即使不会,也尽量联系实际,尽量多角度阐述。第4页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一)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依据)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依据)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人的依据)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学制本身的依据)试题1:简述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即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试题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以及意义性等。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学习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如果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是否有长久的记忆任务以及记忆材料的重要性,也是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复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被遗忘。4.识记方法研究表明,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第5页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的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人们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间,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这种现象叫作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这种现象叫作首因效应。这些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作系列位置效应。记忆口诀:三材料,两记忆,两识记一时间试题1:简述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知识经验与迁移3.思维定势(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除以上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口诀:动情问诊,知谦思公园,还有个性认世界试题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材料分析题篇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第一步:先读题干(回答什么——分析、评述、建议;有几问;运用什么知识——德育、教学、教育心理学)第二步: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第三步:组织答案总:总体评价分:原理+分析材料第6页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一)中学德育原则1.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4.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二)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也称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5.自我修养法(个人修养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自我修养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施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6.品德评价法第7页
本文标题: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考前背诵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8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