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ICS65.020B16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690.1—2008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ForecastandcontrolofricestripediseasePart1: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ricestripevirus2008-03-12发布2008-04-12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690.1—2008I前言DB33/T690-2008《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按部分发布,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第2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规范。本部分为DB33/T690-2008的第1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的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长兴县植保站、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陈剑平、蒋学辉、孙祥良、宁国云、张恒木、沈卫新、戴德江、朱晓群等。DB33/T690.1—20081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灰飞虱的虫口密度与带毒率、条纹叶枯病病情及有关苗情等调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系统测报。2灰飞虱调查2.1越冬调查2.1.1调查时间2月下旬至3月下旬调查1次~2次。2.1.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按主要越冬虫源地划分大小麦田、冬闲田等类型田。每类型调查3块田,每块田取样10点,每点0.15㎡。2.1.3调查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用33cm×45cm的白瓷盘拍查。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行间并紧贴地面,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分别记载灰飞虱雌雄成虫、各龄若虫数量。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参见附录A。调查结果记入表1。2.2田间虫口系统调查2.2.1麦田调查2.2.1.1调查时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调查1次~2次。2.2.1.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选择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大小麦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每块田取样10点,每点0.15㎡。2.2.1.3调查方法同2.1.3条。调查结果记入表1。表1灰飞虱田间虫口调查记载表单位年度调查日期成虫数若虫数月日长翅型短翅型调查地点作物类型品种生育期取样面积(㎡)或丛数(丛)雌雄雌雄小计1龄2龄3龄4龄5龄小计合计平均每㎡虫量(头)平均每亩667㎡(亩)虫量(头)备注DB33/T690.1—200822.2.2水稻秧田调查2.2.2.1调查时间秧苗2叶期至拔秧前,每隔5天调查1次。2.2.2.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按稻作类型、品种和播种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定3块田,10点取样,每点0.15㎡。2.2.2.3调查方法以调查成虫数量为主,采用盆拍法或扫网法(直径为53cm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幅为1m),调查结果记入表2。表2秧田灰飞虱成虫调查记载表单位年度调查日期灰飞虱成虫数月日水稻类型品种播种期(月/日)秧龄(叶)取样面积(㎡)长翅短翅小计平均每㎡虫量(头)平均每667㎡(亩)虫量(头)防治情况备注2.2.3水稻本田调查2.2.3.1调查时间水稻栽插后至水稻黄熟期,每隔5天调查1次。2.2.3.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按稻作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定3块田,每块田查50丛。2.2.3.3调查方法采取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每点取样2丛。采用白瓷盘拍打调查。调查结果记入表1。3灰飞虱带毒率测定3.1灰飞虱斑点免疫法快速测定3.1.1测定时间在越冬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初期进行3.1.2采集虫样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用吸虫器采集活成虫,每次采集测定虫数在100头以上。3.1.3测定方法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见附录B。3.2灰飞虱带毒率生物测定在有条件的病虫测报站进行。3.2.1测定时间在越冬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初期进行。3.2.2采集虫样同3.1.2条。3.2.3测定方法采用生物学测定方法,见附录C。DB33/T690.1—200834水稻条纹叶枯病调查4.1田间病情系统调查4.1.1调查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或传毒媒介灰飞虱调查观测区。4.1.2调查时间大小麦穗期调查1~2次。晚稻秧田期在拔秧前调查1次。水稻本田自见病株起至灌浆期止,每5天调查1次。4.1.3调查方法选有代表性5块田,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大小麦、秧苗每块田查500株,水稻本田每块田查200丛,计算丛、株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3。4.2大田病情普查4.2.1调查时间在稻麦发病稳定期调查1次。4.2.2调查方法按作物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调查方法同4.1.3条。结果记入表3。表3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调查表单位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调查地点作物类型品种生育期调查丛数发病丛数丛发病率(%)调查株数发病株数株发病率(%)产量损失率(%)备注4.3田间杂草发病调查4.3.1调查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流行区的田埂、休闲田及非稻麦田。4.3.2调查方法根据稗草、马唐、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在田间分布划定类型田,在田间主要杂草发病高峰期调查1次,每类型随机查10点,每点0.5㎡,调查发病杂草种类、株数,计算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5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根据水稻(大小麦)生育期常规记载标准,分别观察记载水稻(大小麦)主要品种的播种期、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等主要生长发育阶段,调查播种量、播种密度、基本苗数等栽培情况,调查观察区内不同熟制类型、品种及面积比例,以及药剂防治与气象条件变化情况等。DB33/T690.1—20084表4田间杂草条纹叶枯病发生调查表单位年度调查日期主要杂草发病情况月日稗草马唐其它禾本科杂草调查地点类型调查面积(㎡)调查株数发病株数株发病率%调查株数发病株数株发病率%调查株数发病株数株发病率%平均株发病率%备注DB33/T690.1—20085附录A(资料性附录)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表A.1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龄期平均体长(mm)特征11.00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腹背无斑纹或有不明显的浅灰色横条纹。无翅芽,后胸较中胸长,后胸后缘平直。21.20体乳黄色,体两侧色较深,呈灰黄色。翅芽不明显,后胸稍长,中胸(翅芽部位)后缘略向前凹。31.50胸部背面有不规则灰色斑纹,边缘不清晰,腹背两侧色较深,中央色淡,第4、5节有“八”字形斑纹,第6、7、8节背面中央有模糊的浅横带。翅芽明显,中胸后缘向前凹成角状,前翅芽尖端不达后胸后缘。42.00体色和斑纹同3龄。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前后翅芽尖端十分接近。52.70体色和斑纹同3、4龄。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3~4节,前翅芽尖端常常超过后翅芽尖端。DB33/T690.1—20086附录B(规范性附录)灰飞虱带毒率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B.1灰飞虱带毒率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斑点免疫法(Dot-ELISA,DIBA)测定灰飞虱带毒率方法。将采集的成虫或高龄若虫,单头虫置于200μl离心管中加100μl碳酸盐缓冲液,用木质牙签捣碎后制成待测样品。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划0.5cm×0.5cm方格,每格加入3μL样品室温晾干;在37℃温度条件下,4%牛血清(或0.4%BSA)封闭0.5小时后浸入酶标单抗(封闭液稀释500倍)孵育1.5小时,洗涤后浸入固体显色底物液中0.5小时。每步用磷酸缓冲液(PBST)洗涤3次,每次3分钟。检查反应类型(带毒灰飞虱呈现阳性反应),记载带毒虫量。根据下式计算灰飞虱带毒率。100×=PSV……………………………………………………(B.1)式中:V——带毒率;S——带毒虫量;P——调查总虫量。DB33/T690.1—20087附录C(规范性附录)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方法C.1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方法在防虫条件下(网罩),播种当地主要水稻品种,在秧苗2~3叶期,每株秧苗用两头通的铜纱管或玻璃管套住,在每管内用吸管放入1头成虫,上端扎上纱布,单管单苗单虫饲养4天后去掉成虫(接虫后2天作一次检查,如果虫子成活不到2天的,应连同秧苗一起剔除不计),将秧苗单株移栽在防虫棚内继续观察,如产有卵块,出现低龄若虫的要及时喷药灭虫。在发病稳定后,记载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株数,计算株发病率,即为该代灰飞虱带毒率。DB33/T690.1—20088附录D(规范性附录)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表D.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项目轻发生(1级)中等偏轻(2级)中等(3级)中等偏重(4级)重发生(5级)株发病率(%)<1≥1,<5≥5,<10≥10,<20≥20发病面积比例(%)≥80≥20≥20≥20≥20
本文标题:DB33T 690.1-2008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第1 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8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