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内镜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内镜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规章制度健全内镜室(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内镜监测制度等,内容符合本院实际工作。(二)环境及设施要求(1)内镜清洗消毒室与诊疗室应分开设置。(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如不能分室者必须分时间段进行。(3)灭菌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在达到手术室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室区的要求进行管理。裸式灭菌设备可放在诊疗区。(4)清洗消毒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如通风不良者应安装排风设备。(5)清洗消毒设施及物品齐全。(6)配备储镜柜或镜房,定时或定期清洁消毒。没有消毒设施的镜柜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7)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满足接诊患者及清洗消毒周转的需求。(8)内镜诊疗室应清洁整齐,通风良好;每日清洁环境,遇污染及时消毒处理。(9)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机,应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的产品注册证;科室应留存附件,掌握产品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10)清洗消毒设施:专用流动水清洗池、冲洗池、高压水枪、高压气枪、超声清洗机、干燥设备、消毒设施或消毒液等。(11)物品:清洗刷、纱布、棉签、多酶洗液、水溶性润滑剂等。(三)职业防护要求(1)工作人员清洗内镜时应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防水服或防水围裙和袖套、工作帽以及防护面罩或眼镜、手套等,应做好个人防护。(2)防护用品使用后应清洁、消毒,干燥保存。(四)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原则(1)凡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人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胆道镜等必须灭菌。(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3)凡进人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硬镜,如喉镜、阴道镜、直肠镜等,应高水平消毒。(4)内镜数量与接诊患者数相适应或灭菌方法可满足诊疗需要。(五)清洗消毒流程1.预处理(1)硬镜使用后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的血液、黏液等残留污物,拆分各部件,易损部件、镜头、锐器应妥善保护。(2)将硬镜置于防渗漏的密闭容器内,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或送内镜清洗消毒室处。(3)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体以及原因不明病原体感染等使用后的硬镜应双层密闭包装,标明特殊感染,由消毒供应中心或内镜清洗消毒室单独回收特殊处理。2.冲洗(1)在冲洗池内用流动水和纱布彻底清洗镜身及镜头,注意避免划伤镜面。(2)用清洁软毛刷彻底刷洗器械咬合面、轴节、穿刺鞘等有腔器械内壁。(3)管腔、管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并擦干各部件;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4)清洗纱布应当--次性使用,清洗刷--用--消毒。(5)每日清洗工作结束时,必须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清洗池进行刷洗和消毒。(6)传染或感染患者使用的内镜在污染池内清洗,清洗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3.酶洗(1)多酶洗液配置比例和浸泡时间根据产品说明书。(2)将擦干的内镜及附件置于酶洗槽中浸泡;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冲洗注水管、吸引及气腹管道。(3)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使用后的内镜,酶洗液一用一更换,容器一用一消毒。4.超声清洗(1)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min,去除器械缝隙和管道内的污物。(2)也可在超声清洗机内加酶洗液,酶洗超声同时进行。(3)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使用的内镜,超声清洗用水(酶洗液)--用一更换并消毒超声机内槽。5.漂洗更换手套,按照冲洗的方法用纯净水或软化水或蒸馏水漂洗各部件。6.消毒(1)耐高温部件可采用热力消毒,温度应≥90°C,时间≥1min。(2)不耐高温部件可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3)特殊感染器械消毒参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7.润滑用水溶性润滑剂保养可润滑部件,宜使用喷雾法,减少润滑剂污染。8.干燥(1)用干燥箱以适宜温度烘干所有器械。(2)无干燥设备及不耐热器械、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擦干。(3)管腔类器械使用气枪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9.包装(1)采用布类包装方法,应用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2)使用纸塑袋包装,可用一层,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3)使用无纺布包装材料,应用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10.灭菌或消毒根据硬镜的性能要求以及各医院的条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快速内镜灭菌机灭菌等。(1)灭菌剂浸泡法:可使用2%碱性戊二醛或卫生部批准的其他灭菌剂,灭菌时间按厂家说明操作。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硬镜必须≥10h,消毒硬镜应30~45min;浸泡时应充分打开轴节,将管腔内充满灭菌剂;使用前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使用中的戊二醛应每2周更换,并对盛装容器彻底清洗、灭菌;每次使用前应监测戊二醛浓度。(2)快速内镜灭菌机:应按照厂家的说明进行操作。此方法适用于连台手术,灭菌后即刻上台使用。11.储存(1)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有效期:布类包装7d;纸塑包装6个月。非专用包装无纺布材料包装的器械,有效期<6个月。(2)裸露灭菌的内镜4h内使用,不能储存。(3)备用的内镜置于清洁器械柜中。(六)附件的清洁和灭菌1.摄像头及连线的清洗、灭菌(1)取下与摄像机电子连接部分,将防水盖覆盖电子部分。(2)流动水下擦洗表面,不防水处(摄像头、C型接口等)用湿纱布反复擦拭至清洁。(3)摄像头电子部分如遇水或潮湿时应立即吹干或用棉棒擦干,切勿将电子部分的插件弄弯或打折。(4)灭菌方法:摄像头及连线、电凝线等可用环氧乙烷、低温等离子灭菌。2.导光束的清洗、消毒与存放(1)清洗方法同摄像头;禁止超声波清洗。(2)导光束清洗时必须将其盘好放于柔软容器内;勿折、勿压、勿打结、远离利器。(3)灭菌方法:低温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或按厂家说明书进行灭菌。3.气腹管、宫腔镜注水管按照清洗一酶洗一冲洗--干燥的流程进行清洗后,采用高压、环氧乙烷或低温等离子灭菌。(七)监测(1)消毒液浓度监测:每天使用前监测2%碱性戊二醛浓度、每日监测含氯消毒液浓度并记录。(2)软式内镜生物学监测:每季度1次,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3)灭菌内镜及附件生物学监测:每月1次,无菌检测合格。(4)使用中的戊二醛染菌量监测:用于附件灭菌,每月1次,无细菌生长;用于内镜消毒,每季度1次,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并未检出致病菌。(5)使用内镜灭菌设备时,应每月对灭菌设备进行生物监测并记录。(八)医疗废物规范处置(九)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的要求(1)布局合理,设立病人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等。内镜的清洗消毒必须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2)内镜诊疗室的建筑面积应当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相匹配,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m2。(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其清洁消毒工作应当分槽进行;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4)配置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于使用前能达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5)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使用的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清洗消毒设施必须符合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循的原则:①凡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人无菌腔隙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和进人破损皮肤、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②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1次。③凡进人人体消化、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达到高水平消毒;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④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进行每-项操作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⑤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⑥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如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min),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⑦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消毒,刷净、干燥备用;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工作台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空气消毒;⑧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加强个人防护,穿戴专用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必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等,检查或治疗每一位患者前后应洗手。(7)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患者姓名、诊断、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8)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应每日定时监测,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并有记录。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预防与控制有关要求。(9)从事内镜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内镜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持证上岗,并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有关规章制度。(10)医院所用内镜必须取得由省卫生厅颁发的《内镜消毒管理验收合格证书》,方可开展内镜诊疗业务。
本文标题:内镜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69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