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细心观察“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学会观察,你会察觉到四季的变化:花红柳绿的春,烈日炎炎的夏,硕果累累的秋,白雪皑皑的冬。学会观察,你会找到自然的规律:青蛙叫,大雨到;大雁来,种小麦;星星稀,好天气。学会观察,你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受伟岸和凝重,在大树的挺拔中获得自立和尊严,在小草的绿意中汲取执着和希望。细心观察,让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在古诗中领略了自然美景,体悟了人生哲理;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探索了爬山虎的秘密,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奥妙;在法布尔的眼中看见了蟋蟀的住宅,不禁为伟大的建筑奇迹而感叹……这些都是细心观察的结果。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本单元课文旨在培养我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贯穿其中的正是在观察中获得的对自然的感知、对人生的感悟。习作让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正扣合了这一单元主题。本单元在选材上,古今兼具,中外皆涉及。它们都围绕“观察”这一核心,表现了善于观察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给我们有益的启示。1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理解诗句含义,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爬山虎的脚2课文品析重点语句,了解课文的写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蟋蟀的住宅2程,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9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古诗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2口语爱护眼睛,保1交护视力把握讨论的技巧,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学习、生活中要做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际习作写观察日记1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培养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语交流平台文把握本单元课文所运用的观察方法;理园词句段运用1解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积累与秋地天有关的谚语。日积月累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暮江吟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重现诗句表现的意境。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暮江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3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明确:“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吟”,即吟诗。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44岁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的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在朝为官的艰辛,于是自求外任。所以这首诗渗透了他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快乐情绪和获得自由后的个性色彩,成了白居易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审美的艺术载体。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给后人带来无尽的美之享受。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4mù会写的字:暮yín吟唱sèsè会认的字:瑟瑟(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书写指导:[暮]上下结构,“莫”大“日”小。上部撇、捺舒展,罩住“日”。[吟]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部“口”偏上;右部撇、捺舒展,横折取斜势。暮吟◆易错提示:[暮]“艹”下面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吟]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过渡:同学们,在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后,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PPT中的图片是教材中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古诗描绘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深入感知这首古诗,体会其画面、意境之美。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1)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5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季。)(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残阳。)后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3)古诗中哪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瑟瑟;红。)这种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示例: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线,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却如江花一般火红艳丽。夜色降临,岸边青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一弯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爱。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结合问题理解诗句。(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为什么?预设: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阳的情态是不同的。修饰夕阳的词语可以是: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等。要理解“铺”字在这里的表达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铺”都用在什么境况下,如“铺床”“铺路”等。诗句中的“铺”表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换成别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古典诗词中,关于夕阳,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你们有这方面的积累吗?试着将表示夕阳的词填到下面的句子中。夕阳残阳斜阳落日白日(1)雨后却(),杏花零落香。(温庭筠《菩萨蛮》)(2)浮云游子意,()故人情。(李白《送友人》)(3)()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4)()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山外山。(李叔同《送别》)(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找出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即“瑟瑟”和“红”。“瑟瑟”指青绿色,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过渡:夕阳斜照下的江面多美啊,我们只通过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就品味到了这种美,这大概就是古诗精妙用词的独特效果了。那么,你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流畅的语句说出诗句的意思吗?(答案不唯一,语句通顺即可。)示例:A.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直译,基本上表达出原诗句的意思。)B.一道残阳渐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绿半江艳红。(遵循了原诗句的句式,但翻译不够完备。)C.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意译,生动地表现出原诗句中的画面美。)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过渡: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预设:形容人物心情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应该是形容词或副词。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只有“可怜”一词符合。“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怜悯”的意思,教材给出了注释,意为“可爱”。为什么“九月7初三夜”可爱呢?当然是因为那时的风景之美,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两个“似”辨别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在写景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诗人才发出上句的赞美。(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露似()月似()()似()()似()示例:露——宝石、玛瑙、水晶;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过渡:
本文标题:【部编版】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69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