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A.泄气(xiè)竹篙(gāo)拂晓(fú)晨曦(xī)B.仄歪(zè)腋窝(yè)箱箧(qiè)憧憬(chōngjǐng)C.阻遏(è)荒谬(miù)绥靖(suíjìng)疟子(nüè)D.琉璃(liúlí)寒噤(jìn)杀戮(lù)瓦砾(lì)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书写有误的字,请改正过来:(4分)A.馈退尖利地窖眼花瞭乱()B.消耗张皇失措撇见应邀()C.吆喝匍伏缀满精疲力竭()D.当然无存蜿蜒赃物血腥()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寒噤:因感冒而打寒战。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D.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4.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2分)()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②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③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④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要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A.比喻比喻反问夸张B.拟人比喻设问反语C.比喻拟人设问夸张D.拟人比喻反问反语5.原文填空:(3分)①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______。②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______的博物馆。③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______。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B.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部分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C.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老人形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D.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7.文学常识填空:(4分)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②《芦花荡》的作者是,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③《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九三年》。8.给下则新闻起个标题:(2分)中新网7月22日电中国今日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约11时03分53秒,日全食带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东去,此次日全食奇观结束。全食带在早上8点左右自西向东经过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区,全食带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最精彩的日全食基本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日全食期间,从西藏东南部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佳观测地带,以阴雨天气为主,天空状况不太理想;而华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天气相对较好,能观赏到日偏食。标题: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9分)课内阅读(一)(17分)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9.上文A、B、C、D四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4分)()()()()10.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3分)11.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分)1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分)1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2分)14.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2分)课内阅读(二)(12分)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16.文中括号内所填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2分)A.郑重肃穆珍爱B.规范严肃珍爱C.庄严严肃珍贵D.庄严肃穆珍爱17.“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这句话怎样理解?(2分)18.“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9.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2分)20.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分析第①段中运用“跪”、“蹲”等动词的作用?第②段中“深深”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课外阅读(一)(12分)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漂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漏了他的感情。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弹炮,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脚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两个人一个字也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2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瞥()见T恤()忏()悔浸()湿22.“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2分)23.怎样解释“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2分)24.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老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2分)25.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2分)26.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2分)27.上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2分)课外阅读(二)(8分)一列火车缓缓地驶离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5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