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21《桃花源记》课课练:复习篇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是朝代人,名,字,号。(5分)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6分)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诣太守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妻子邑人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2分)1、缘溪行2、便扶向路3、便要还家4、各复延至其家5、咸来问讯6、皆出酒食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2分)1、便舍船2、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4、寻病终5、处处志之6、寻向所志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2分)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今义:六: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1、捕鱼为业2、渔人甚异之3、欲穷其林4、仿佛若有光5、豁然开朗6、屋舍俨然7、桑竹之属8、阡陌交通9、悉如外人10、黄发垂髫11、妻子邑人12、此中人语云13、及郡下14、便扶向路15、欣然规往16、无问津者七:翻译下列句子(8分)1、林尽水源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八: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社会?(3分)《桃花源记》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渔人甚异.之﹙﹚2、落英.缤纷()3、复前行,欲穷.其林﹙)4、便舍.船﹙﹚5、屋舍.俨然()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黄发垂髫....()10、具.答之()11、便要.还家()12.延.至其家().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6便扶向..路()﹙﹚17及.郡下()18.诣.太守().19说如此..()20、处处志.之:﹙﹚21、寻.向所志.﹙﹚﹙﹚22、欣然规.往()23、寻.病终﹙﹚24、后遂无问津..者()二、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三、解释加点的虚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2、不足为.外人道也:3、才.通人:4、豁然.开朗5、悉.如外人6、乃.大惊7、乃.不知有汉:8、咸.来问讯9、不复出焉.10、遂.迷四、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1、渔人甚异之:2、林尽水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后遂无问津者。: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爱莲说检测题(100分)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蕃()染()濯()妖()蔓()枝()亭亭()植()亵()宜()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填空(每空1分)(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本文选自《》。(2)《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莲,请写一句有关莲的:,。四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5分)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填写字母即可)五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每题3分)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4“香远益清”象征:六用原文填空(每句2分)(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3)作者认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七阅读理解1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3分)2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态度有何不同?(3分)3试分析“菊之爱“有哪两层含义?(3分)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作者对这3种花是怎样的态度?(4分)6请归纳本文主旨(2分)7请归纳莲的品质(3分)陋室铭检测题(100分)姓名学号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名()灵()斯()馨()鸿()调()案牍()劳形()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古意和今义(每空2分)(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四填空(①题每空1分,②③题每空2分)(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文章押韵的韵脚有、、、、、、、。(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节操和的情操。(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五用原文回答(每句2分)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六阅读理解1.本文既是写陋室,为何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分)2.“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3《核舟记》课课练:复习篇班级姓名得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4分)1、罔不因势象形2、尝贻余核舟一3、高可二黍许4、箬篷覆之5、峨冠而多髯者6、石青糁之7、各隐卷底衣褶8、诎右臂支船9、舟尾横卧一楫10、矫首昂视11、天启壬戌12、又用篆章一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1、长约八分有奇2、左手倚一衡木3、王毅叔远甫刻4、诎右臂支船三: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6分)1、启窗而观2、峨冠而多髯者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8分)1、能以径寸之木2、能以径寸之木3、左臂挂念珠倚之4、箬篷覆之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1、尝贻余核舟一2、尝贻余核舟一3、长约八分有奇4、高可二黍许5、清风徐来6、水波不兴7、其两膝相比者8、佛印绝类弥勒9、矫首昂视10、与苏黄不属11、珠可历历数也12、舟尾横卧一楫13、其船背稍夷14、钩画了了15、计其长曾不盈寸16、盖简桃核修狭者六:翻译下列句子(18分)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技亦灵怪矣哉!七:文章在介绍核舟时,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分)八: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24《大道之行也》课课练:复习篇班级姓名得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8分)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3.幼有所长4.矜寡孤独5.男有分6.恶其弃于地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1.选贤与能2.矜寡孤独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4分)1.人不独亲其亲2.矜寡孤独3.谋闭而不兴4.外户而不闭5.人不独亲其亲6.人不独亲其亲7.不独子其子8.不独子其子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8分)1.男有分2.女有归3.恶其弃于地4.盗窃乱贼5.盗窃乱贼6.乱贼而不作五:翻译下列句子(24分)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4.男有分,女有归.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六: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5分)七:大道之行也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写出三个部分的起止句,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5分)1.2.3.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6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