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元宵节的个人心得体会
元宵节的个人心得体会关于元宵节的个人心得体会一元宵节由来我国的元宵节源远流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80年正月十五,周勃和陈平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刘邦次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以示庆祝。最关键的是在西周即开始的宵禁,在这天终于开了个口子,让老百姓的情感得以释放。正月十五这天成为男女相约,互相接触的“合法”的日子。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好时机。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传的习俗。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一旦官方的推广接近了民意,这种节日就飞速得到民间的认可并提升,迅速流行起来。到隋唐宋三代,元宵节盛况达到高潮。辛稼轩的名词《青玉案》,把元宵之夜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千古绝唱。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的,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宋朝古典戏《包公辞朝》里也有“正月里来正月正,人潮涌动观花灯,家家都把花灯放,各色彩灯满村庄......”《水浒传》中亦有一段黑旋风元宵节闹东京的情节,这一闹扫了皇帝老儿的节日兴致,演绎了梁山好汉的一段传奇故事。......又快到元宵节了,我从朋友圈里看到现在的城乡还一如继往地欢庆元宵佳节,虽然有疫情,但小范围的活动还在家庭、广场上进行着,抖音上也有很多表演活动,比如打狮子、舞龙、走高跷、冲旱船等等,歌迷戏迷爱好者的卡拉ok表演唱等等,城市里的各类彩灯等等,还很热闹,但我心里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的元宵节......二元宵节活动(一)民间娱乐活动打狮子、舞大龙、走高跷打狮子一般需要五六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起表演。两个演员一个接一个。前面叫狮头,后面叫狮尾。后面的人应该比前面的人高一点,这样才能支撑狮子的皮肤。狮头演员表演时双手捧着头上的“狮子头”,身体微微前倾,从狮子的嘴巴和眼睛中辨别方向,寻找目标,后面的队伍穿上狮子皮肤之后,双手抓住前选手腰部的腰带,双肩下压,胸部和腰部向下弯曲成约90度角,双腿半蹲。走路时,左右脚轮流进行。跳、滚、打球、舔毛、喘气,最后阶段要求狮子头和狮子尾配合,动作协调,一举一动都要保持狮子的习惯。邻村张大龙的狮子打的最好,每年春节他都要组织舞狮子,从年二十八打到二月二,有人家请去打狮子镇新宅的,有图吉庆请他打狮子的,有寺庙图香火盛旺请他舞狮子的,张大龙的狮子队收费低又功夫好,很受人们的欢迎,春节一个多月的表演几乎没有空闲的。舞龙主要用到四种道具,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其中,龙珠由一人操控,用来控制整条龙的行进线路。龙头、龙身、龙尾则融为一体,一般需要四至八人共同舞动,协力摆出各种造型。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最好的舞龙队是桐寨铺的郑老二,他们舞的龙做得好看,队员舞技好,在当时很叫好。最好的踩高跷的是金华的尹三里,他组织的高跷队人人身怀绝技。他们也在春节前就联系大队干部在大队部舞龙踩高跷,围观者如潮。那时过年过节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仍然兴致勃勃,精神上很满足!(二)观灯、猜灯谜、揉(音rou)刷子疙瘩在城市里,每当元宵节来临时,不少地方的文化部门或俱乐部,都会举办猜谜活动。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灯谜一般挂在灯笼下面,方便猜谜的人看谜面,猜出来把灯笼取下来,带着灯笼去写答案,领奖品。但农村很多人是不去城里看灯的,一是坐车吃饭要花钱,并且人多拥挤,晚上看完花灯后没有夜车,没法回家。城里有亲戚的人家,元宵节也是“人满为患”,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所以即使城里有亲戚的人家,也不想去给亲戚增加负担。我的家在豫西的宛东平原,这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地级城市,有电的历史却是很短的,平时灯笼也极为少见。但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很多家会把“马灯”放在用红纸糊成的灯笼里,或把煤油灯放在罐头瓶里,再放在红灯笼里,把灯笼挂在高树上,这就称为“高照”,并且大方地亮一夜,传说这样做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心想事成,平安健康!每年临近正月十五时,我母亲都会用粗粮杂面蒸成面灯,用棉花捻一根灯芯,用棉油或猪油做燃料,这样,一盛“花灯”就做成了。等到正月十五晚上刚吃过晚饭,就端着点燃的面灯去呼唤小朋友们一块儿去村南大水沟边玩。冬天的大水沟早干了,一群孩子们早用木棍子挖出一个小坑来放面灯,这样避免面灯被风吹灭。小伙伴们跑着彼此看看别人的面灯,看谁的面灯做得大又亮,谁的面灯好谁就有大哥一样的自豪......面灯里的猪油燃完了,小伙伴们因急着玩灯看灯多数晚饭也没吃饱,这会儿已饿了,就用面灯壳充饥起来!......玩兴未尽的小伙伴们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刷子疙瘩(就是厨房用旧的水刷子或废弃的扫地条帚),用绳子系起来,用手拉住绳子绕圈旋转,大家都称之为“火流星”,直到刷子疙瘩燃尽散落,看谁的刷子疙瘩燃得旺盛又时间长,欢呼声此起彼伏,又意犹未尽,直到母亲喊让回家还不想回去......正是:风轻月满面灯香,寨南边,聚稚郎。油完灯灭盏壳尝,餐没用,缓饥肠。笤杆油蘸火舌扬,做流焰,耀玩场。薯饭萝卜兴致涨,童酣醉,梦悠长。(三)烤火驱病,纳财接福在我们那一带都有一个沿袭千年的风俗,那就是烤霉气,纳新福”,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很多人家的门前都会堆起不同的柴火,邻居们围在一起,忘记了天气的寒冷,这一晚上乡村里都充满了笑声,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他们在大人的鼓动下,东一家西一家地“偷”来柴火,有的时候还要被柴火的主人追赶,但带来的却是大家的笑声,传说是偷足七家的柴火烤火,驱病效果更好,纳财接福最多。大人小孩边烤火边念叨:“烤烤手,啥都有,烤烤腚,不生病......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捡个大元宝”。家里有孩子的还要将孩子的棉衣拿出来,在火上烤一烤,说能去除疾病,好运连连。(四)文化部门组织的元宵文艺汇演每年春节到元宵节这段时间,乡里都要组织各个村每村准备一个文艺节目,参加乡里的汇演比赛。每个村干部都很重视,积极找到本村具有绝活儿或有文艺才能的村民,组织他们出好节目参赛,哪个村委也想往自己脸上贴点金。汉冢乡乡大村多,各种人才也真不少。到正月十五那天上午,从早上八点一直表演到下午五点,各村节目异彩纷呈,精彩高潮不断!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观看演出的人们丝毫感觉不到寒意,个个精神抖擞,欢呼喝彩声不断!其中,周营村的跑旱船的精彩表演最让人至今难以忘怀!“旱船”,顾名思义就是陆地上的船,早在唐代时旱船表演就已在中国流行。人们依照船的外形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一个木架,在这种船形木架四周,用绘有水波纹的布幔或海蓝色的绸缎围合。在船形木架的上面,用木条、绸缎搭出船篷,饰以红绸、纸花,有的还配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演员中的一人扮演乘船的千金小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装盘坐“船”中。表演乘船在江面航行的情景。演员中的另一人扮演划桨引船的艄公,在前面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旱船两侧左边是一个丑旦艄公婆,手拿蒲扇,穿戴滑稽可笑,右边是丫环。扮演乘船女子的演员,是邻村杨二妞,嫁到周营了,她不仅人漂亮水灵,表演的口技还是一绝,在表演中快速走动碎步,与“艄公”默契配合,艄公婆、丫环也与艄公和千金小姐相谐调,随着“波浪”时起时伏,或左右旋转,或上下颠簸,真实地再现了一幅水上跑船、搏击风浪的生动画卷。在表演中,艄公由一老翁扮演,他会的旱船曲子多而且唱腔悠扬婉转,划浆动作多变灵活,这个旱船组合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表演中还有鼓、锣和唢呐伴奏,表演的是《许仙游湖》、《秋江》等和划船有关的折子戏。船上装有花灯,若点燃蜡烛在夜晚表演则更是灯火辉煌,美妙华丽......有个村表演的是曲剧二进宫,常言说“行不行,二进宫”,饰定国公徐延昭的黑头演员唱腔铿锵有力,高亢激昂;扮杨侍郎的红脸演员唱腔穿透力很强,时而雄浑洪亮,时而悠扬感人;而唱李妃的青衣演员,则声腔婉约清新,扮相秀美,唱念做打均很到位,三大角色都很棒,赢得观众如潮的掌声......当时邻居三娃儿去城里亲戚家看彩灯,回来听我们说了家里元宵节的热闹劲儿,他直说“后悔去城里看灯了”,他说城里人多,太挤了,还不如在家里玩更“美气儿”(方言:好的意思)......三: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近几年感觉元宵节的气氛不如以前热闹,感觉没什么团圆的气氛了。仔细分析原因,首先是传统节日影响力逐渐在年轻人们当中消失。其次,年轻人受西方的节日冲击,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袭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再者中国年轻一代人的观念发生改变,让传统节日最大的群体变少!另外,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在元宵节之时,多数人已经离开家乡,让元宵节不再圆满!正因为这样,国家对传统节日都放有假期,人们不管在哪里都有时间过好每个节日,国家号召各地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单位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正能量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丰富了我国整体文化的内涵。文化部门提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我国诸多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一直流传至今,且一直影响着活跃着人们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正能量传统文化吧!
本文标题:元宵节的个人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39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