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由网络关系看创业活动
创业与资源之相关论文整理~由网络关系看创业活动企硕二89355017蔡忠佑Drucker(1985)将创业精神与创新看成是一种目的,应赋予组织化的课题及有体系的工作,把创业精神与创新当成是经营者职务的一部份。所谓创业家是把资源从生产力低、成果小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成果大的人。其中存在着冒险性,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如果有一点成功,则此成功足以抵消任何冒险有余。创业家不论是个人或组织,都是极具特性的个体。凡能面对任何一种决策的人即可从中学习中成为创业家,或采取具有创业精神的行为。Drucker(1985)亦指出,创新是必然的一条路,唯有靠创新,才能在某领域中获利。亦即存在着创新机会的领域中,越是单纯的想合适地利用资源,冒险性越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创业精神才是冒险性最小的途径。创业精神必须有系统,要成为经营管理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创业精神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有目标的创新上。Lumpkin&Dess(1996)认为在众多学者中,Schumpeter(1934)最先肯定创新在创业历程与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Schumpeter(1942)以「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来陈述经济发展的程序:经济财富之创造起源于当既存市场制新产品或服务的引进而被破坏时。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旧市场的公司的资源被转移到新产品或服务之生产上,使新公司能持续的维持成长。故创业家在兴创新事业之时,必须考虑到所欲发展的事业与周边资源的搭配是否得宜,因此以下将从网络关系来看创业活动。新事业的成立之时,所需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考量市场上目前所欲推出产品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为何,创业家会因着产品所处不同的生命周期,而会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使其资源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Vernon在1966年所提出的,他认为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寻环周期: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及标准化产品阶段(如表)。在新产品阶段中,产品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讯息对于市场沟通相当重要,而企业本身所在地的市场机会又较为企业家所熟识,故该地区常成为此阶段的最佳区位。等到使项产品成熟后,由于产品在市场上差异程度变小、替代性增加、价格需求弹性变大,为追求最大利润,厂商便开始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成为此阶段最佳的区位。直到产品完全标准化后,由于不再需要技术劳力的投入,此时厂商为求成本降低,便会把生产地设置于拥有低廉工资的地区(如:工资低或无工会组织的地区)。以此模式,每当新的产品出现后,厂商就会依据所处的阶段进行局部调整。在新事业成立之初期,通常所推出的产品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前端,也就是属于「新产品阶段」。以下我们比较各阶段的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等等相关构面。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变化快速逐渐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技术稳定,很少有重大创新资本需要少需要多需要多工业结构厂商进入市场市决定于技术知识厂商数目逐渐增加厂商数目逐渐减少人力资本科学家、工程师经理人员非技术和半技术劳动讯息重要:将抽象观念转为可销售的产品。所以生产者、销售者、供给者之间是快速且密切地沟通产品创新国之外的其它先进国家由于需求增加,亦考虑在国内设厂,则运输成本和进口关税等问题变得重要该产品的消费范围更加扩大,讯息几乎为已知生产产品创新国不一定是产品生产国。某种程度的标准化出现,开始专业化生产,应有多样化产生。找寻低成本的生产地。生产技术已普及,偏重发动例如:收音机为某种程度的标准化产品,则其多样化产品诸如:钟型、自动型、轻便型收音机的使用产品非标准化、品质较差,创新产品问世对于变动投入要素的需求降低(以便大规模生产)已经标准化投入投入要素仍可变动价格因竞争增加而下降价格该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小,价格高高所得及部分大众市场价格趋于平稳消费者具创新性格,高所得者大众市场贸易美国为该产品的出口独占国在某些市场上,其它先进国家的生产取代了美国其它先进国家的生产在第三市场亦逐渐具有竞争力其它国家的生产在美国亦具有竞争力资料来源:解鸿年,1990,<台湾地区科技厂商区位特性研究>,国立成功大学都市计画研究所硕士论文。产业群聚理论(IndustrialClusterTheory)产业群聚理论的概念可以追溯自Weber的「聚集经济」的概念。简单的说,产业群聚即指在产业政策的诱导或产业间互补及共享资源的交互作用下,「一群相同或相关产业的厂商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地区」(Joseph&Alan,1992)。透过产业群集的地理性的集中,对于整体产业或个别厂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可经由资源的共享、成本均摊的合作关系下,使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上的需求原则,会使得这种地理上的群聚依赖现象更加明显(谢百升,1998)。此外,Porter(1990)亦指出产业群聚产生的地理邻近性(geographicalproximity),将促成厂商彼此间专业与技术交流与接触,因此群聚点常是技术(know-how)集中处。产业群聚的厂商由于技术交流频繁,直接亦使本身的创新技术得以提升,进而增加厂商本身的竞争力。而他认为这样的竞争力可以以「钻石理论(DiamondTheory)」来解释:钻石理论模型图资料来源:MichaelPorter,1990,<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钻石模型可以分为四大结构:(一)公司策略、结构和敌对状况(二)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三)需求状况(四)要素状况。透过此四种状况的交互作用下,国家的竞争力才会显现。尤其在「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部分,就是取决于产业的群聚力量。一旦产群聚的效应产生,将使上下游的产业结合为一具竞争力的共同体。在政府法规部分,法规的设立与施行并不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而是应该切合组织所需的关键资源,无论是为组织存活或是市场扩展的目的。再者,并非每一范畴都与组织人口的生命机会有关,必须针对产业特性而异(PodolnyandStuart,1996)。在吴琼雯(1998)的网站研究中也指出,无论网站组织处于开创或成长阶段,资金、人力、技术和互补性产业,如广告联播代理商,都是组织的关键资源,但是不同阶段的组织关键资源都不一样,具有相对重要的区隔存在,另一方面,市场的大小又会直接影响到外界的投入意愿和成长速度。对一新事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一公司面临资本需求时,资本市场就是她的资源环境(Linda,1990)。但是,这样的资本市场不一定在国家之下,国家可以制订法规,健全资本市场或开放资本市场,但当市场成形时,规范却是发生实作的组织活动中。Linda(1990)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中,资本市场展现了财务机构与公司管理之间的权力关系,她是一个社会情境的构作物,同时也是影响公司内涵的外部力量。当组织之间有财务往来时,控制关系即产生,资源依赖(resourcedependence)、阶级凝聚(classcohesion)和财务控制(financialcontrol)皆是控制方式之一。但是,权力关系的产生及规范的出现并非单一过程,还有许多情境变量需要考虑,例如组织对于新资本的所需程度,资本供应的量和来源,以及借贷机构的结构变迁,当这些变量随着时间而改变时,同时也会改变组织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织互动相关理论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是可以把人类生活之所需完全包办、完全满足。因此,真实的经济体系是组织与组织间,藉由信赖关系的建立、物流、金流与信息流互通有无,而建立的世界。尤其是信息网络进步的社会,产业间的互动不再只是金钱与货物往来而已,「信息」所衍生的技术、讯息、知识,甚至于智能的往来,更显得格外重要,而信息软件业与网际网络服务业更是这种洪流的代表。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实存「交换」和「交易」等两个层次。当事业位处开创阶段时,因其拥有资源少,产业风险高,与其它组织的合作方式,并无实际的经济关系存在,但当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事业需面临市场存活的挑战时,组织需要更稳定,更长久的合作关系,而非短期活动、服务交换和联名促销,为此,投资式的交易关系就会出现其中。但此必须强调的是,组织的「交换」和「交易」都是在奠立在「利基」的考量上,不同点在于,交换是一种认知的互动过程,交换对等物品,对等与否端视组织定义,而交易是一种地位的权力关系,是自我利基的确定和他人利基的衡量,透过理性计算而产生经济关系,此时,地位差异会横跨利基考量,影响资源流动(Podolny,1993)。组织的网络化(networking)效果会因为「交换」和「交易」等两个层次而有差别。在初级的交换网络中,认知结构得以形成,当后来者要加入该场域时,必须快速学习组织的行动逻辑以取得场域内的组织认同;然而,当心事业组织与互补性组织的合作机会增加,而这样的合作又已进入经济交易的层次时,权力关系即会出现,具有规范的控制力量,透过网络关系,组织会形构出稳定的制度化行为。简而言之,「交易」层次带来的是规范的约制,但在「交换」层次则有认知结构的模塑。因此接下来将探讨的组织互动的相关理论,近一步了解该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一、组织与网络(一)网络的意义所谓的网络(network),是指长期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彼此共同建立的关系—介于市场机能的外部交易关系和正式组织结构的内部层级之间。在彼此依存、信息分享的前提下,透过专业分方、互补、互动与竞争,致使彼此的长期关系能够产生有效的连结,使网络内的组织共存共荣,拥有竞争优势(刘仁杰,1999)。国内外学者对于「网络」的定义与内涵学者对于「网络」的要义网络特性Benso(1975)网络为一群组织,组织间有两两明显互动关系。为两两「互动关系」Thorelli(1986)具有长期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组织间所建立的关系既非透过市场机能的交易关系,也不是在同一个正式组织结构下的官僚阶层关系,而是介网络1.是不同组织间所建立的关系。2.关系特性是界于主从及交易之间。3.网络的层次:小团体内、正式的、组织间的。于两者之间。Laumann&Alba(1978)网络为某单位(unit)或节点(nodes)间之某种特定关系某种特定关系Johnson&Mattson(1987)由一群彼此依赖的公司组成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隐含彼此存有专业分工的现象,同时藉由彼此的互动行为来达成沟通与协调。网络不仅存在互补与竞争关系,亦包含「交换」与「适应」。Jarillo(1988)「策略性网络」(strategynetwork)是多个独立且相关的组织所建立的长期关系,其目的是为使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为获取竞争优势而形成策略网络。苏锦伙与李仁芳(1995)「合作网络」可视为一个节点(nodes)或称位置(positions)与连结(links)所构成的社会经济体。占据各个节点的基础在于各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与知识基础。楼永坚与吴思华(1996)「产业网络」是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组织个体,透过互补的关系,建立共同的利益。网络的内容包含:1.专业分工与资源交换2.「互动关系」包括了解彼此文化、行为模式、技术交流、财物流通等活动。资料来源:整理自谢慧娟(1994)、王忆静(1996)、刘仁杰(1999)从上述当中,其实我们可以将「网络」视为两个组织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网络的形成机制为何呢?简单来说,组织间网络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竞争与合作。(二)组织间网络关系Reddy与Rao(1990)就曾以「群体关系」(「竞争」与「合作」)与「互赖基础」(「科技--经济」或「社会—文化」)解释产业网络的结构。在互赖基础与群体间关系的交互作用下,共产生四种类型的网络结构(如下所示产业网络结构图)资料来源:Reddy,N.M.andRao,M.V.,1990,“TheIndustrialMarketasanInterfirmOrganization”,Journalofmanagement,Vol.27,Jan.pp.43-591.型态A代表群体间为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相互竞争,其竞争强度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是否丰富、运用的技术是否够
本文标题:由网络关系看创业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4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