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于1883年至1885年,是尼采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尼采最珍贵的作品。之后,他在作品和书信中多次提到这本书,甚至认为它和《圣经》一样重要。以下是网友分享的相关范文实例,供大家参考和研究。欢迎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一】距离读完此书已经几个月了,我需要把我的理解尽可能地用文字表现出来。要是再这样一拖再拖,恐怕永远也没有一个完成的日子。只怕我学到的东西在脑子的印象越来越淡了。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接触的其它人对尼采的“解读”并不多,我对尼采的认识基本是建立在《查拉》和《瞧,这个人》(尼采自传)这两本书的基础之上的,而《查拉》又是尼采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因此我想通过此篇文章尽力表现的是我纯粹的,未受影响的个人认识。毫无疑问的是,尽管《查拉》对我的启发很大,但其中我真正认同的部分却也不多————这不多的部分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对他的学说否定性接受,这也是尼采的宏愿罢:“等你们全都不认我,我才愿意再回到你们身边来。”此外,书中当然也有很多我没有读懂的部分。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此文很多部分表现得相当混乱。尼采的确是一个争议人物。首先,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狂热份子,一个内心脆弱,充满恐惧的破坏者(罗素的观点),而在尼采眼里的自己却是一个愉快而友善的,一个令人振奋的先声者,尽管最后他在病痛和寂寞中精神失常。其次,尼采并不是传统的学院派哲学家,他的言论确实有厚实的哲学基础,但对其哲学本身却不倾向于给出形而上学的证明,以至于他的如椽巨笔常常在的伦理学和哲学界限上徘徊。最后,希特勒是尼采的崇拜者,自认受他的影响很大,据说二战时期德国士兵人手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我看来,无论别人的观点如何,也不论尼采本身如何,尼采的书给我思想的启迪都是巨大的————对我的哲学和伦理学观都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没有增加我的疑惑,扰乱我的世界观,而是解决了我很多长期以来的困惑。正如尼采在自传中引用查拉的那一段话:“无花果从树上掉落下来,它们新鲜而美味:他们掉落时,鲜红的外衣裂开了。对于成熟的无花果来说,我是北风。“因此,我的朋友们,这些学说的果子是为你们而落下的:现在请你们吮吸那芳香的果汁和品尝那甜美的果实吧!此时正是秋色盈盈,晴空万里的下午————”这正是此书给我的基调。一个清朗的,解惑的,愉悦的基调。对于希特勒的问题,我想到了某本书上的一句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并不是你去找书,而是书来找你。这句话是对的,书只会在你具备某些条件的时候才会在你身上发挥作用,和你产生共鸣。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的人产生的共鸣可能都在一定范围内,但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也从《查拉》中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我与希特勒是背道而驰的,也不会对他的种族主义和自私自利产生丝毫好感。一打碎旧的石板尼采的哲学的是在旧道德毁灭后的瓦砾上建造的,“重新评估一切道德”是他的第一步(尽管彻底的批判是在第二部中完成的,但仍是逻辑上的第一步),用他自己的比喻就是“打碎旧的石板”,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块旧的石板,一则看看它应不应当被打碎,二则看看尼采是怎样打碎的。打碎的第一个层面是现世的道德,也就是尼采生活的时代所备认同的道德。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尼采对神学的驳斥,断言“上帝死了”,否定“背后世界”。这个观点在我们当代人眼里还是很好理解的。尼采认为神灵只是人类的幻想,是人创造的。是人们在恐惧中逃避不幸的手段,是“一条近路和血的饮料”,是人类麻痹自己的“罂粟花似的道德”,毫无疑问是与真理相背的,是不自由的。除了否定神以外,尼采还对被认为是美德的“怜悯”做了驳斥。该词常被翻译作“同情”,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同情”不仅包含着“怜悯”这一个意思,在字面上还有“共情”意味在里面。事实上尼采驳斥的只是“怜悯”,因为“看到受苦者受苦,我就为他的知耻而感到羞愧,我就残酷地伤害了他的高傲。”“我是一个赠予者:我愿以朋友的身份赠予。”可以看出尼采驳斥怜悯,并没有驳斥共情,而是认为怜悯是把对方当作弱者的一种行为,真正的“共情”是应该把对方当成强者,锻炼他们。所以从这两个论据来看,恰恰相反,尼采是一个相当“共情”的人。这一点世人对他的误会很深。对现世道德的批判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们来谈谈打碎石板的第二个层面,对“道德”本身的否定。对神的崇拜是旧时代,而不是现代公认的道德,已经被尼采否定了。那么现代,乃至未来的道德,是否就是对的呢?尼采通过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道德的批驳(例如对神的崇拜,怜悯心等),逐层深入到道德形成的过程,尖锐地指出所谓“道德”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尼采认为,从古至今“我们总同意别人给我们的意见”。这句话是正确的。例如我国古代人深信不疑“三从四德”“皇权天授”,让最睿智的学者也从精神和肉体上屈服的那些所谓的“道德”,在今天看来无意识可笑的。但是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种种“道德”,难道就是正确的吗?在《查拉》第二部《有道德的人》里,尼采深刻地指出了这样几种人:“唉,“道德”这个字眼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多么令人感到恶心啊!当他们说:我主持正义,听起来总像在说:“我出了口气”(注:此处是德语语言游戏)。......他们的双膝总是对道德跪拜,他们的双手总是供着赞美道德,可是他们的心对道德却一无所知。又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以为只要口称“道德是必要的”就是道德;可是他们实际上只是相信警(和谐)察是必要的。......就这样,差不多所有人都自认在道德方面有他的份儿,至少人人都想自居为辨别“善”与“恶”的行家。”尼采的观点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是少数人(强者)为自己的利益(广义)所创造的,多数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例如出气,以“善”自居,为利益,被逼迫等)或被洗脑后所遵守,并以此给别人洗脑和强制别人遵守的一种规范。至此,刻满“道德”的石板算是被彻底打碎了。这也是尼采学说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部分,在下面的笔记中还会谈到。二“超人”之路否定旧言论并不是最伟大的事情,无论被否定的言论之前是多么的凿凿。尼采自己也说过,自由不是反抗(别人),而是服从(自己),反抗是奴隶的自由。那么怎样才算“服从”自己呢?尼采提出了成为“超人”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查拉》中,这是被首先提出的一个命题:“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于是种种问题由之产生,什么是超人?为什么要成为超人?......然而如上所述尼采并不是学院派哲学家,并不倾向于用柏拉图开创的那套证明解决问题。在《查拉》中,尼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参杂着证明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超越自己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尼采定义的“超人”本身就太过于模糊,本来就是个讲不清楚的东西,以至于在发现“永恒轮回”的时候查拉图斯特拉也产生了动摇。所以“超人”学说除了“超越自己”这个直接的解释外,其余对我启发不大。但尼采对超人之路的哲学基础,和后续的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提出超人这一人生目标后,尼采把它解释为“大地”的意思,进而引出肉体是灵魂的本质这一作者的认识论观点,肉体本位论:“称之为精神的你的小的理性也是你的肉体的工具,你的大的理性的小工具和玩具。”“我全是肉体,其它什么也不是,灵魂不过是指肉体方面的某物而言罢了。”(《查拉》第一部《轻视肉体者》)。我认为对于认识论而言缺乏证明是可怕的,至少在《查拉》中尼采在恰恰是在缺乏证明的前提下提出了这一观点,且在我看来一部分动机是出于对宗教驳斥的延伸。这也是尼采在哲学界历史地位不高的原因。说句题外话,无论怀疑论者,感性论者说得多么动听,我永远对理性的“证明”这一过程抱有信心,正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言:“假如有人相信过某些断不定的论证,他不怪自己头脑不清,却心烦了,把错误都撂在论证上,一辈子就厌恨论证、唾弃论证了。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套正确的论证,而且是可以学到的,可是这个厌恶论证的人就永远求不到真理,没法儿知道事物的本质了。斐多啊,这不是可悲的吗?”(柏拉图《斐多篇》)。————这也许是对现代人来说《斐多篇》中最重要的一段话了对于尼采的这个论点我深表怀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与《查拉》相差太远了,就此省略。接着尼采提出肉体是超人之桥,在这一点上我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只能说大致是这样罢:“肉体”是人的阶段的形式,超人,即是超越“人”这一阶段,因此把肉体看作桥梁。有了伦理学和认识论基础,尼采逐步解释什么是“超人”。其中最重要的论述说,“超人”是一个创造者。首先,“一切有生命者都是服从者”。低等的生命服从高等生命创造的道德,最高等生命服从自己创造的道德,“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超人自然是力量最强大的一类人,因为获得“强力意志”是一切生命成长的必然需要,因此他们必然创造自己的道德,并且逼迫别人服从。接着,尼采的善恶论又一次袭来:“说什么永恒不变的善恶————这是不存在的!......在善与恶方面必须做一个创造者的人:确实,他首先必须做个破坏者,打破各种价值。因此,最高的恶属于最高的善:而这最高的善乃是创造性的。”(《查拉》第二部《超越自己》)。在我看来,尼采的“创造者”理论基本没有问题。仅有的漏洞在于,他的确否定了绝大多数善恶(道德),但是因为这些虚假的道德数量较大,就得出一切道德都不存在的结论,否定一切善恶,这个推理过程是不妥当的。一切变化的,虚假的道德中,也许就幸存下来那么一套永恒不变的“真道德”呢?对此我的看法是肯定的。希特勒也是一个道德的创造者,但就算他征服了世界,他的道德在我看来依然是错误的。但是这样的“真道德”必须是明确的,理性的,而且不可否认,“真道德”目前依然混在一堆伪善里的稀缺品。对此我不加赘述了。而对于上面提到的尼采的弱肉强食的等级论,我没有什么意见。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弱者根本不可能成为创造者,不是服从你的道德就是服从他的道德。而且强者对弱者的压榨可能是暂时的,尼采也许真的希望最后理想的世界中人人成为“超人”的,论据有很多,比如上文我提到的尼采是一个“共情者”。退一步说,不论尼采是怎么想的,当我吸收尼采的创造者理论时,并没有把“弱肉强食”看作目的,而看作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或过程。尼采还对超人其它方面做了种种描摹,但过于琐碎,就不加叙述了。三永恒轮回肉体本位、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是尼采比较重要的几个哲学基础。前两者实在乏善可陈,只能说是假说罢了。但同样是假说的“永恒轮回”(或译作永远回归)在《查拉》中却有一种诗化的激动人心。尽管这个假说缺乏科学依据,且并没有被学术界重视(尽管尼采非常重视),但却在《查拉》中极戏剧性地被表现了出来。在第二部末尾查拉图斯特拉心中的一个想法逐渐成熟,在第二部最后一章《最寂静的时刻》和“无声的声音”的对话中,他悟出了“你必须再回到你的孤独中去:因为你应当成熟得更丰美一些。”于是“当夜他就独自离去,丢下他的朋友。”在第三部的《康复者》中,查拉图斯特拉把阐释了心中“永恒轮回”的观念。永恒轮回,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该循环以每一个灵魂为核心,依据可能是:宇宙间的能量是不灭的而时间是无限的,有限的力在无限的时间中运行,必定能重复出现。因为:“对于每一个灵魂,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对于每一个灵魂,另外的灵魂就是一个背后世界。”以下是尼采对永恒轮回的叙述:“一切走开了,一切又回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一切死去,一切又开花,存在之年永不停息。“一切破了,一切又被重新接合起来;存在之同样的房子永远被再建。大家分手了,大家又重新相会:存在的圆环永远忠实于自己。’“存在开始于每一个瞬间;彼处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到处都有中心。永远之路是曲折的。”这样永恒轮回是一种宿命论,一切都变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超人”之路又从何谈起呢?查拉图斯特拉陷入了自己的悖论之中,他开始对“生命”提出了质疑。然而经过与女性化“生命”的一系列对话,他认识到永恒轮回正是自己强力意志的要求,因为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中绝对快乐的认同,要求生命周而复始的地重复,永远不灭地轮回。伴随着夜半钟声的敲响,在唱出了永远回归之歌后,查拉图斯特拉以七段对生命的表白完成了对第三部分的收尾。永恒轮回并
本文标题:《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66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