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吴天一一生致力于高原疾病的研究,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指出了一条零死亡的健康之路。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的2022个感动中国吴天一的先进事迹经历【五篇】。真心希望能帮到你!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玛多县,年已76岁的吴天一被藏族牧民团团围住。他耐心地帮牧民查看其心电图,对有异常的,再进行测量脉搏,听诊心脏情况……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年仅14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吴天一与妻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两年。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毅然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青海,扎根在青藏高原上。吴天一说,当时有两件事让他深深震撼。一是国家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移民或组织青年支援青海,不少人被派到海拔4000米青南地区开垦。由于对高原病缺乏认识和防治措施,产生了大量高原病人,有的人倒在了高原上,绝大多数无奈返乡;另一件事是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从平原调来的印军发生了高原病“肺水肿”,大量的人在行军途中倒毙。吴天一意识到,拯救生命,防治高原疾病刻不容缓。但在当时,国内对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高原特发性疾病的研究很少。于是,吴天一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有其特殊性,对自然人群普查率要达到95%以上,才能掌握准确的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少。牧民们是散居的,从这家帐篷到那家帐篷,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三四十里地,不但人要承受巨大的危险和不适,而且连试验设备也频频出现“高原反应”。青藏高原夜晚气温能达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篷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调查队带的煤油炉子点着都费劲,面条煮出来还是生的。高原道路崎岖,气候多变,普查、调研途中多次车祸造成吴天一四根肋骨骨折、膝盖粉碎性骨折……全身骨折多达14处。翻车、骨折、骑马过河差点儿被湍急河水冲走,都没有挡住吴天一前进的步伐,他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积累了几十万份不同海拔、民族、职业人群的调研数据,完成了高原人类适应生理最丰富的资料。为研究急性低氧对人的影响,1991年,吴天一组织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考察队,历时45天,科研队从海平面的日本到海拔2261米的中度高原、接着到3719米、4460米的高原,再在海拔5000米及5620米的特高海拔建立高山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特高海拔人类生理资料。日本科考队早在1985年就在阿尼玛卿山海拔4000米处设立高山实验营地,进行了长达5年的适应性训练。但刚到海拔5000米时,日方就因明显的高原反应而撤离。吴天一毅然带领中方队员最终登到海拔5620米的地方,并在海拔每上升50米,就对人的心跳、脉率、呼吸、细胞对氧气利用率等进行系统测量,并由此形成急性高山病发病机制的科学研究成果。在1992年日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高原医学会上,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国际高山医学学会授予他“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1992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综合舱。动物实验后,第一次人体模拟试验由谁进去?吴天一深知有风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说:“技术设计是我做的,当然是我第一个进舱。”当大气压从海拔8000米标准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耳鼓膜被打穿……对此,吴天一说,“高原医学研究和别的科学领域不太一样。研究人员必须亲身接触低氧环境,感受低氧影响。如果没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就很难得到成果。”由于多年扎实的慢性高原病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学等普查和研究,2004年8月,在第六次世界高原医学大会上,吴天一代表中国专家组提出的慢性高原病记分量化诊断系统最为完整、科学和可操作性强,终于从各国方案中脱颖而出,被国际高山医学会接纳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这也是中国高原医学界的第一个国际标准,2005年开始在全世界实施。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吴天一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特别是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当时下了一个决心,要攻克高原病,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使吴天一院士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深情回忆。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除了坚定和坚守之外,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吴天一院士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表示,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类如何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试验场所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投身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他说,吴天一院士对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守,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辈生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拥有伟大的使命和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1935年,吴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员,吴天一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一期学习。当时,中国医科大学正为抗美援朝培养军医,吴天一即隶属于该校的军一期。在校期间,吴天一成绩优异。军一期的学生需要修习38门考试课程,吴天一有27门课程获得了满分。毕业后,吴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响应党中央号召,前往青藏高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投入到建设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初至青海,他就发现身边的同志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心慌、头痛、胸闷等症状频繁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献出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年轻的吴天一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青海的建设刚刚开始,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足,他们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从高山到冰川,从雪原到草地,双脚踏过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与生活、工作在高原各处的人们深入接触。而这一做,就是60多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在高原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但这些危险和困难,全都吓不倒他。1990年,年已55岁的吴天一组织了国内第一支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用45天时间,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使他们获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他还曾到安第斯山、洛矶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山等地进行长期探索和综合考察。60多年里,吴天一从昔日的青年医生,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凭借着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吴天一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高原医学领域屡立功劳,使中国的高原医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国报告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性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第一人,创建了我国首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通过对青藏高原上各型急、慢性高原病进行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的系统研究,吴天一及其团队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该标准先后通过三次国际专家组讨论,最终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定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这是首个以我国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适应生理学研究领域,吴天一也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在不同海拔(2000、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现场和模拟高原低压舱内进行静息和运动负荷下的对比,吴天一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提出了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并于2006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奖。迄今为止,吴天一共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数十个,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5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施工条件最艰巨的铁路工程,每年有数万工人在海拔4000米至5072米的唐古拉山高强度作业。吴天一被任命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救治铁路建设者的高原疾病上。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起23个供氧站、25个高压舱站。他提出“三高三低”急救措施,亲自撰写《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并送到每一个施工者手中。在工程建设中,大到铁路沿线供氧站、高压氧舱的建设,小到员工起夜,吴天一都想到了,并做好了保障工作。他说:“别小看晚上起夜,很多人就倒在这‘一泡尿’上。睡得热乎乎的,突然跑出帐篷去上厕所,外面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一旦感冒就很容易发生高原肺水肿。在我的建议下,使用带暖气的卫生车晚上与住宿室对接,供建设者上厕所,也防止环境污染。”无论白日还是黑夜,吴天一都不能放松。“很多时候都是深更半夜打来电话,说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情,该怎么办?我依照病情,该进高压氧舱紧急抢救的赶紧抢救,该往下转移的就赶紧转移。”吴天一说,5年中,他进行了不下几百次的电话紧急处理。在吴天一的指导下,在青藏铁路5年建设期间,14多万人“零死亡”,被国际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主动请缨参与玉树地震抢险救灾2010年,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在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严重威胁着来自全国救援队员的健康。吴天一立刻向青海省卫生厅请战,因他的年龄和身份,省卫生厅未敢答应。“我当时就去找主管副省长,只说了两句话,玉树发生高原地震,我是从事高原医学的,我必须去,而且现在就走!”于是,吴天一任组长,率领14人组成的高原病防治专家组赶赴灾区救援。吴天一是抗震救灾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救灾专家。他说“救命如救火,一看那种情景我就豁出去了!”他不顾年事已高,走进灾情最重、海拔最高的上拉秀、禅古、扎西科等乡村,他还发挥精通藏语的优势,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救援点奔赴下一个救援点,为参与
本文标题: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78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