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资料,少熬夜!颐和园语文教案颐和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3、齐读课题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3)引读过渡句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2)交流参考资料,少熬夜!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中间的长廊怎么样?……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A、看图感知“700多米”。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B、读句子。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A、体会比喻的作用。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C、指导朗读。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参考资料,少熬夜!B、指导朗读。(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板书:抓住景点特点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长廊佛香阁按一定游览路线16、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按方位顺序昆明湖十七孔桥抓住景点特点教学效果反馈: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颐和园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提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参考资料,少熬夜!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四、.总结。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2.学生汇报。(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4)指导朗读。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颐和园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参考资料,少熬夜!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二、了解颐和园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三、自由读课文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四、学习生字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2.解释下列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远眺:往远处看。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葱郁:青翠茂密。五、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参考资料,少熬夜!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六、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七、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第二课时一、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参考资料,少熬夜!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二、分组读课文。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三、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
本文标题:颐和园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11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