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汇总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二、故事背景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三、理解词义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五、问题归纳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4.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6.“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7.“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8.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六、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16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