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柴、煤、气”的变迁征文
参考资料,少熬夜!“柴、煤、气”的变迁征文“木、煤、气”变迁论纲“木、煤、气”变迁论纲李晓玲过了春节,河南内黄老家的姐夫打电话说,家里做饭用上了洁净高效的天然气,听了真为乡亲们能提高生活质量而感到高兴。在生活必需品中,人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柴”放在第一位,可见“柴”的重要性。我从小生活在豫北农村,做饭用的燃料主要是棉花、蓖麻等秸秆。秋收以后,生产队便根据人口、工分多少进行分配。分配好以后各家各户自己去地里刨。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分配的秸秆越来越不够用了。记忆中小时候除上学之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拾柴火”了。“拾柴火”的主要方式就是捡树上被风刮下来的干树枝和散落在田野上的庄稼秸秆,或用钁头刨收割完玉米,剩在地里的玉米茬,用丈把长带铁刃的长铲,铲割完麦子剩下的麦茬。由于“拾柴火”的人越来越多,柴火越来越难拾了,生火做饭最发愁的就是没柴火了,地里的柴火也实在支撑不起每家每户做饭的需求了。记得大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用煤做饭逐渐成为豫北、冀南和鲁西一带农村家庭的主要生活方式。离我们家乡最近的生产煤炭的地方是安阳西边沿太行山东麓南北方向分布的峰峰、安阳、鹤壁一带的煤矿,大约一百公里左右。如果是去我们家乡东边的清丰、南乐、濮阳以及山东境内去拉煤就更远了。拉煤使用的运输工具是两个轮子的排子车。一辆车能拉1200斤左右。外出拉煤的主要季节是收秋种麦之后至来年春耕之前的农闲时节,农忙时候生产队是不允许外出的。到煤矿拉煤大都是投亲靠友,用亲友节省下来的煤条拉煤。如果煤矿没有亲友,就需要拉上木材去换煤,所拉的木材要用于井下支护,拉一趟煤的时间一般是5至7天。在拉煤的路上,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到路边的小饭店买碗汤面,从车上的口袋里掏几个干粮,啃着凉干粮或把凉干粮泡在热汤面吃,这就是一顿饭。晚上住在散发着浓郁潮湿霉臭味道的车马店里,用自己带来的米面干粮做饭,睡在铺着一层麦秸的地上。煤矿一般坐落于山涧或山腰,进入矿区的路多半是崎岖不平,很少有平坦的路面,往往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有时会遇到几里地的大上坡。遇到大上坡或坑坑洼洼的路是拉不动的,必须相互帮助,两个人或几个人共同拉一辆车,喊着“嘿呦……嘿呦……”的号子,艰难地把每辆车都盘上坡,再各自拉车行进。遇到急下坡也是需要几个人相互帮助的,一个人在车中间翘起两个车杆,让车杆尾部着地,其他人帮着往上翘车杆,用车杆尾部与路面的摩擦力减缓煤车下坡的速度。参考资料,少熬夜!遇到有风的天气,拉煤人就巧借风力,在车的'两帮插上两根木棍或竹竿,在木棍或竹竿上系上床单或布单,像船上的风帆一样,兜着风助推着煤车前进,远远望去一辆辆煤车像河中飘动的小船,五颜六色的风帆缓缓流动,成为一道独特的流动景观。在拉煤人的行列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山东人从鲁西平原到太行山下,有三四百里。听说他们拉一趟煤需要走半个月左右,他们拉煤的特点是所谓“狠载不狠路”,就是每辆车载重量很大有2000斤以上,尽最大极限多装,但不急于赶路,每天能走多远算多远。车上衣食住行的用具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个流动的家。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夜幕降临常常看到公路两侧停靠着一排排长长的拉煤车队。在凛冽的寒风中,拉煤人睡在煤车下面。黎明即起,搬出灶具安上风箱,开始生火做饭,马路两侧顿时升起缕缕炊烟……吃完饭拉煤人便匆匆赶路了。时代变迁,打破了所谓“长途贩运是搞资本主义”的禁锢,一些人开始用汽车、拖拉机往农村运输销售煤炭,外出拉煤的人越来越少了。天然气的安装使用,无外乎是广大农村做饭方式的一次“革命”,短短几十年农民做饭的燃料就实现了从“柴”——“煤”——“气”的跨越。乡亲们不仅没有了无“柴”之炊的烦恼,而且结束了厨房烟熏火燎的历史,进入了干净卫生文明的新时代。感恩时代,一切都在变,而且越变越好了!
本文标题:“柴、煤、气”的变迁征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67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