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曹语亭言说的短路与表达的困境--公共行政的话语危机分析[摘要]当前社会频频发生的话语事件揭示了公共行政的话语危机。一方面,政府言说出现了广泛的短路现象,其表现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言说缺位,不被信任,难于理解,伤害民众的情感;另一方面,公民表达也存在着许多困境,诸如不被倾听,得不到重视,效率很低等。行政话语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专制政治的历史惯性、权力与权利的不对称、表达能力的欠缺、双边互信的衰落以及官僚语言的特性等密切相关。超越行政话语的危机,要求从理念、制度、技术和技能等方面创造条件,建构和完善多元化的行政对话制度。一、公共行政中的话语危机(一)政府及其官员言说的短路现象1.该说时不说。2.说出来的话不被相信3.说的话老百姓不懂4.说出来的话很伤人(二)公民利益表达的多重困境1.说了也没有人来听2.让政府领导人倾听很困难。3.非正常的表达激增。4.表达的代价高昂二、行政话语危机的原因剖析(一)传统政治的历史惯性(二)权力的强势与权利的贫困(三)政府与民众之间互信的衰弱(四)政府官员与公民话语能力的缺失(五)官僚话语的独特性质三、建构行政对话体系的途径和方法(一)树立和塑造平等对话的价值理念首先,对话的理念承认政府与民众之间彼此需要,相互依赖。其次,理性“意味着任何从事活动或作出陈述的人都可以充分捍卫(或批评)他的行动或陈述。”再次,要承认话语的多元性和真理的相对性,通过交流与沟通去达成理解与共识。然后,对话的实质是信息的交换,这要求参与者的态度是真诚的,并对说出来的话负责。最后,行政对话的主张是以公民权利为支点的。(二)建构和完善行政对话的制度平台建构政民之间的平等对话,首先必须要推进民主政治,完善法治制度,健全权力监督体系,破除特权体系,消除官僚主义。其次,要落实宪法规范,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疏浚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提高权利救济体系的效率。再次,“责任与反馈是政府官员与市民之间进行沟通的最重要的理由。”最后,要建立具体的对话机制来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比如行政听证会、民主恳谈制度、参与式公共预算、网民座谈会、公民论坛等。(三)改进行政对话的技术和技能建构行政对话,也需从信息技术和对话技能两个方面做好文章。并且,技术的改良与技能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综观近年来的话语事件,新闻媒体和网络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民众,都需要学习和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一些提高表达和沟通效果的方法。政府及其官员的“一部分责任必然是求和倾听公民的观点。必须看到,政府在行政对话中的角色是主导性的。因此,促进行政对话还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行政对话的中介和桥梁,通过有组织的表达和参与来优化行政对话的过程和效果。2.张轶南政府效能建设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提升政府效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效能包含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平性等多维架构。政府效能建设是将绩效改进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层次,是一项以全面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以加强思想、作风、制度、业务、廉政、能力等为内容的综合性能力建设和绩效改进活动。一、当前推进政府效能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当前政府部门行政事务日趋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如何有效回应社会公众需求,改进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的满意度与公信力,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是实现政府创新、优化行政环境的内在要求。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是规范行政权力、强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有效载体。三、近年来我国政府效能建设取得的进展和积累的经验(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二)注重制度体系,规范行政行为(三)完善权力运行,优化行政服务(四)推行阳光行政,强化责任追究(五)实施绩效管理,完善奖惩体系四、对进一步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建议(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政府效能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权力观和现代行政管理理念,在继承以往政府效能建设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政府效能建设。创新政绩考评制度。创新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创新全程全员控制的动态问责机制。创新奖惩激励导向的干部管理制度。(二)以制度完善的要求构建政府效能建设的保障体系。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适应现实发展趋势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只有l丁作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政府效能建设才能常态化。统筹推进政府效能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优化整合政府效能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合理建构政府效能建设的权力运行体系。(三)以局部试点的策略推进政府效能建设。高效能的政府必然以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为基础,同时也以相关人员拥有服务意识与效能理念为前提。各地各级政府由于人员素质、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历史传承不一样,推进政府效能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以局部试点的形式逐步推进。逐步构建跨部门跨单位的政府联动协调平台。开展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适度分开的试点。有序推进以职能整合为导向的机构设置试点。3.方菲政府社会管理的误区及观念变革彭向刚2012年第4期总第322期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服务,为人类社会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活动。从主体角度看,社会管理包括政府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两类,本文所谈的社会管理侧重于前者,即政府在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目前,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误区。一、现有社会管理的主要误区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存在着“五大误区”,笔者认为这些误区主要归因于社会管理观念变革的滞后或错位。1.社会管理地位方面:经济附属取向、僵化稳定倾向经济附属取向认为社会管理对经济的依赖和适应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种误区的要害是否定社会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僵化稳定倾向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往往把社会管理职能狭隘地理解为片面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形成了“稳定一票否决制”、僵化维稳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倾向的要害在于将社会管理的全部资源无条件地用于维护片面的稳定、消极的稳定和暂时的稳定,实际上混淆了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社会管理的目标定位,降低了社会管理的价值地位。2.社会管理主体结构方面: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社会管理职能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中央已明确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从理论上来看已成共识。然而,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对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仍有抵触心理,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的现象很普遍,社会管理工作实际上往往成了政府的“独角戏”,社会参与和监督严重缺失,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公众需求相脱节,公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出现阻力和障碍,社会风险凸显。3.社会管理制度方面:重“运动式”应对、轻规范化建设当前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运动式”应对、轻规范化建设的误区。第一,依赖于个别领导的高度重视,缺少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顶层设计。这表明社会管理尚未进入制度化轨道,还停留在“运动式”、“自发式”的层面上,各自为政比较普遍,创新的表面化、形式化现象突出,社会管理目标和创新方向迷失。第二,习惯于表层社会管理的制度修补,缺乏深层制度变革。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是源于制度的缺失、滞后和不规范,而目前各地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实践中制度创新的力度不够。有的地方以创新社会管理之名,随意增加人员编制,延伸组织体系,扩大事业单位,招聘财政开支的社工和各种“助管”、“协管”人员,在传统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变相地膨胀或延长政府机构,加强社会控制。第三,习惯于高成本的事后处置,缺乏源头治理体系。许多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习惯于突发性事件爆发后不惜代价地补救和应对,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开展所谓“大检查”或“严打”,进行突击纠偏,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损失和行政成本的不断攀升。4.社会管理方式方面:强管控、弱服务社会管理内在地包含着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要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必须以社会服务为中心,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实践中存在着“强管控、弱服务”的误区。表现在:第一,强调社会控制。有的将“网格化管理”理解为严密的社会控制,变相增加行政编制、扩大行政人员,这与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是矛盾的。其实,“网格化管理”的核心要义是动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而不是政府直接管理,是要建立一个政府与社会协调治理的社会管理互动机制。第二,将管理与服务对立起来。认为服务与管理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要管理就不能服务,要服务就没有管理。这种形而上学思维容易使公共服务扭曲、社会管理失序、行政管理僵化,最终可能导致服务缺失、管理失控甚至引发社会危机。5.社会管理队伍方面:重招录选拔、轻教育管理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人来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是关键。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工作必须注重提高社会管理工作者素质,政府及其部门应对包括政府在编人员、志愿者、协管员、助管员等在内的社会管理工作者进行严格招录选拔、合理配备和教育培训。但是,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人员老化、结构失衡、经验主义等问题比较严重,职业精神匮乏,职业规范缺失,职业能力不足,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比较突出,这种现象暴露出重招录选拔、轻教育管理的误区。二、变革的主要取向政府要走出社会管理创新的误区,必须按照社会管理的内在本质和目标价值,矫正社会管理的价值导向,树立以下意识。1.服务优先意识公共服务意识主要体现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共精神、平等意识、责任观念、奉献思想。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必须把服务置于优先地位,以服务统领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增强服务优先意识。第一,加强以服务为宗旨的行政文化建设,塑造以民本位、有限性、责任性、高效性和参与性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文化。第二,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张扬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方法和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健全各种法规,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媒体与公众的知情权,提升舆论监督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的舆论监督环境。2.公共治理意识治理的本质内涵是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其中管理主体的多元是其与传统政府管理的主要区别。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政府治理理念,对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与传统社会管理环境相比,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为此,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需要从“为民做主”、“替民做主”,制定自以为是的“公共政策”转向以公平正义原则创造、维护不同群体都能表达利益诉求的“公共平台”中来,引入“公共治理”理念,允许并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实现“公共事务公共管理”。3.依法管理意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推行依法管理刻不容缓。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强,执法不公、执法犯法、侵犯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管理制度化、法治化严重滞后,行政专横、管理失范现象也比较突出,因此社会管理中必须强化依法管理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纠正“权大于法”、“以权代法”的认识和做法,自觉遵守和运用法律。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要在坚持完善原有法治教育渠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法治教育的新途径,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新闻、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等加强对相关法治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培训与宣传,通过定期考核强化培训效果。4.源头治理意识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社会管理中习惯于“堵”的思路,搞突击式应对,代价巨大。改变这种现状的现实思路是化“堵”为“疏”、由“治标”转向“治本”、由事后救急转为加强源头治理。第一,健全社会规范体系。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规范的缺失。因此
本文标题:中国行政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1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