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XX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前资料二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前资料二(三)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P135)知识点:1.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①现有车间,重点为处于85dB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②厂区内一般采用网格法布点测量。每隔10~50m(大厂每隔50~100m)划正方网格,每个网格的交点即为测点,测量结果标在图上。③厂界噪声水平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1m处,间隔为50~100m。大型项目取100~300m。④生活居住区,可以用网格法,也可以针对敏感目标监测。2.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①调查评价范围内有关城镇、学校、医院、居民区或农村生活区在沿线的分布和建筑情况以及相应的噪声标准。②敏感目标较多时,分路段测量环境噪声背景值。③存在现有噪声源时,应调查其分布状况和对周围敏感目标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注意: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一般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必要时,除给出昼间和夜间背景噪声值外,还需给出噪声源影响的距离、超标范围和程度,以及全天24h等效声级值,作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依据。3.飞机场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①机场周围环境调查,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划、敏感目标和人口分布,噪声源种类、数量和相应的噪声级。②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噪声源,且声级较低(≤45dB)时,噪声现状监测点可以根据评价等级选择3~6个测点。③改扩建工程,分别选择5~12个测点进行飞机噪声监测。④每种机型测量的起降状态不得少于3次。例题:1.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为处于(B)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A.80dB(A)B.85dB(A)C.90dB(A)D.75dB(A)2.厂区内噪声水平调查一般采用(C)。A.极坐标法B.功能区法C.网格法D.等声级线法(四)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知识点:环境噪声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评价方法是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1)噪声源现状评价应当评价在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等。(2)环境噪声现状评价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噪声现状、主要噪声源分析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3)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来表达清楚。说明主要噪声源位置、各边界测量点和环境敏感目标测量点位置,给出相关距离和地面高差。对于改扩建飞机场,需要绘制现状WECPNL的等声级线图,说明周围敏感目标受不同声级影响情况。例题:1.环境噪声评价包括(C)。A.噪声源现状评价B.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C.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敏感点现状评价2.下列关于声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说法正确的是(BC)A.声环境现状评价主要是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B.声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C.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表达清楚D.公路、铁路项目需要绘制现状等声级图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此处往年单项选择题出题量4道左右,多项选择题3道左右)内容考试大纲要求(一)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P137(二)熟悉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三)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四)了解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五)了解海洋生态调查方法P142(六)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P149(七)了解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一)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P137(1)资料收集法。定义: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分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资料和图形资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从收集行业类别上可分为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部门,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技术要求: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2)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4)生态监测法。使用情形:当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提供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态监测法。监测布点、监测频次要求: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技术要求: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5)遥感调查法。使用情形: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技术要求: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例题: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当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对,生态现状调查可考虑选用(A)。A.生态监测法B.现场勘查法C.遥感调查法D.资料收集法解析:当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提供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态监测法。2.关于生态现状调查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B.专家和公众咨询可以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不同步开展C.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D.遥感调查过程中没有必要辅助现场勘查工作解析:专家和公众咨询法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专家和公众咨询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二)熟悉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P138、P159)知识点:1.植物群落建构调查和评价方法(P138)(1)样方调查步骤a.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lm2以上;灌木林样地在10m2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2以上。样方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b.确定样地数目:用种与面积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c.样地排列:系统排列或随机排列。(2)物种重要值确定方法a.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b.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优势度×100%c.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d.重要值=相对密度十相对优势度十相对频度2.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P159、161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又称“现存量”,是指一定地段面积内(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的数量,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样地面积一般是森林选用1000m2;疏林及灌木林选用500m2;草本群落选用100m2。(1)皆伐实测法:为了精确测定生物量,或用做标准来检查其他测定方法的精确度,采用皆伐法。林木伐倒之后,测定其各部分的材积,并根据比重或烘干重换算成干重。各株林木干重之和即为林木的植物生物量。(2)平均木法:采伐并测定具有林分平均断面积的树木的生物量,再乘以总株数。为了保证测定的精度,可采伐多株具平均断面积的样木,测定其生物量,再计算单位面积的干重。(3)将研究地段的林木按其大小分级,在各级内再取平均木,然后再换算成单位面积的干重。(4)随机抽样法:研究地段上随机选多株样木,伐倒并测定其生物量。将样木生物量之和乘以研究地段总胸高断面积与样木胸高断面积之和之比,即得全林的生物量。例题:1.某个植被样方调查面积为10m2,调查结果如下表。样方中物种乙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A)。A.0.2个/m2、40%B.0.2个/m2、50%C.0.3个/m2、40%D.0.3个/m2、50%解析:见物种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其中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三)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IT88-2003)中的相应条款进行,具体如下:1.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应包括:(1)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2)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及分布;(3)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4)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5)进行生态完整性评价时,应调查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2.生态现状评价应包括生态完整性评价、自然资源状况与敏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3.生态现状评价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4.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陆生动物、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响。例题:1.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ABC)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响。A.陆生动物B.珍稀濒危动物C.特有动物D.所有动物解析: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陆生动物、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响。(四)了解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方法P1401.浮游生物调查P140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包括鱼卵和仔鱼。浮游生物调查指标包括:(1)种类组成及分布:包括种及其类属和门类,不同水域的种类数(种/网);(2)细胞总量:平均总量(个/m3)及其区域分布、季节分析;(3)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总重量(mg/m3);(4)主要类群:按各种类的浮游生物的生态属性和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划分;(5)主要优势种及分布:细胞密度(个/m3)最大的种类及其分布;(6)鱼卵和仔鱼的数量(粒/网或尾/网)及种类、分布。2.底栖生物调查P140(1)总生物量(g/m2)和密度(个/m3);(2)种类及其生物量、密度:各种类的底栖生物及其相应的生物量、密度;(3)种类—组成—分布;(4)群落与优势种: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优势种;(5)底质:类型。3.鱼类P140鱼类是水生生态调查的重点,一般调查方法为网捕,也附加市场调查法等。鱼类调查既包括鱼类种群的生态学调查,也包括鱼类作为资源的调查。一般调查指标有:(1)种类组成与分布:区分目、科、属、种,相应的分布位置:(2)渔获密度、组成与分布:渔获密度(尾/网),相应的种类、地点:(3)渔获生物量、组成与分布:渔获生物量(g/网)及相应的种类、地点;(4)鱼类区系特征:不同温度区及其适宜鱼类种类,不同水层(上、中、底层)中分布,不同水域(静水、流水、急流)鱼类分布;(5)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种类、生产力;(6)特有鱼类:地方特有鱼类种类、生活史(食性、繁殖与产卵、洄游等)、特殊生境要求与利用、种群动态;(7)保护鱼类:列入国家和省级一、二类保护名录中的鱼类、分布、生活史、种群动态及生境条件。例题:1.鱼类现状调查的方法一般有(AC)。A.网捕法B.生产力分析法C.市场调查法D.遥感法2.底栖生物调查包括(ABCDE)。A.总生物量(g/m2)和密度(个/m3)B.种类及其生物量、密度C.种类—组成—分布D.群落与优势种E.底质(五)了解海洋生态调查方法P142海洋生态调查一般按规范的方法进行,如海洋水质和底泥监测须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3-1998和GB17378.4-1998)执行,海洋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9-2007)抵行,该规范对样品采集、保存和分析方法等都进行了规定。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除了上述淡水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外,还应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潮间带生物调查的采样和标本处理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9-2007)进行,一般按不同的潮区进行调查,其主要调查指标是:(1)种类组成与分布:鉴定潮间带生物种和类属;(2
本文标题:XX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前资料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5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