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XXXX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全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和评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现予以发布。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2011年5月北京1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受入海径流量增大的影响,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例为46%,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上年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全海域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累计面积减少3208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灾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滨海平原地区。2海洋环境质量状况2.1海水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近岸局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劣四类水质区域面积分别为3220、6530、30380和79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其他季节,渤海和黄海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比夏季略有升高,东海和南海海水水质基本稳定。2006~2010年夏季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海区年度第二类水质海域面积第三类水质海域面积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劣于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合计渤海200681907370175027702008020077260554053806120243002008756056005140307021370200989705660419027302155020101574086705100322032730黄海20061730012060484092304343020079150123803790297028290200811630672027602550236602009112507930516021502649020101562081006660653036910东海200620860231108380146606701020072243025780550016970706802008341409630693015910666102009308309030871019620681902010327601113092603038083530南海20064670960024701710184502007124503810209036602201020081215068902590373025360200919870288027805220307502010631082902050790024550合计2006510205214017440283701489702007512904751016760297201452802008654802884017420252601370002009709202550020840297201469802010704303619023070480301777202.2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近岸海域的289个站位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类、汞、镉、铅、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等。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仅辽宁青堆子湾和常江澳、浙江杭州湾北岸、福建福宁湾等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2.3近岸海洋生物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近岸潮间带及浅海区的163个站位开展了生物质量监测,监测的生物品种为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和僧帽牡蛎等底栖双壳贝类,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烃、六六六、总汞、镉和滴滴涕等。监测结果显示,六六六、总汞和滴滴涕等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9%、95%和84%。受石油烃等的影响,12%监测站位的生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主要分布在古黄河口、嵊泗、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杜桥和晋江围头湾内,表明其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海域使用要求。2.4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掌握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继续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2010年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情况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监控区名称生态监控区面积(平方公里)健康状况河口双台子河口3000亚健康滦河口-北戴河900亚健康黄河口2600亚健康长江口13668亚健康珠江口3980亚健康海湾锦州湾650不健康渤海湾3000亚健康莱州湾3770亚健康杭州湾5000不健康乐清湾464亚健康闽东沿岸5063亚健康大亚湾1200亚健康滩涂湿地苏北浅滩15400亚健康珊瑚礁雷州半岛西南沿岸1150亚健康广西北海120健康海南东海岸3750亚健康西沙珊瑚礁400亚健康红树林广西北海120健康北仑河口150亚健康海草床广西北海120亚健康海南东海岸3750健康2006~2010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2.4.1河口生态系统河口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2010年,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黄河口和珠江口水质较2009年略有好转,海水中无机氮含量有所下降,夏季长江口外海域中下层水体出现面积约2330平方公里的低氧区。监测的其他河口生态系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初显成效,2010年黄河口新增湿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监测的河口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密度基本处于正常变动范围之内,浮游动物及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底栖动物生物量偏低、经济物种的丰度略有下降。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2010年监测河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种数和种类间个体数量分配均匀性的综合表现,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征。2.4.2海湾生态系统海湾是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是人类从事海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2010年,监测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总体略有好转,渤海湾和莱州湾生态系统由不健康转变为亚健康。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沉积物中有机碳等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氮磷比失衡,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指数高达173,锦州湾氮磷比高达332:1。受围填海和滩涂围垦等人为活动影响,栖息地破坏严重。?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杭州湾、莱州湾、乐清湾和大亚湾等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赤潮优势藻类密度显著升高。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富营养化指数(E):依据公式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106/4500(浓度单位:mg/L)计算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如E≥1,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某海域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超过正常浓度范围,引起浮游植物过量增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2.4.3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滩涂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护岸减灾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冲区。2010年,苏北浅滩滩涂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部监测站位的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77%监测站位的水质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受围垦造田影响,生物栖息面积缩减。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浮游动物和鱼卵仔鱼密度偏低。滩涂湿地潮间带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连续五年无较大变化。在盐城湿地越冬的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本年度较2006年减少了200余只。——————————————————————————————————————————*滩涂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主要类型之一,指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植被盖度
本文标题:XXXX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6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