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2007年第3辑中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难点...............................................3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关系,优化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制度环境...........................................................................................9三、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着力解决布局和结构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14四、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健全地区之间竞争的约束机制.....................................................................................19五、促进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231中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叔莲、刘戒骄资源和环境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发和利用以提高人类发展能力和福利水平、具有稀缺性的自然物质和自然条件,它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我国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高能耗、高物耗产业集中发展,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不转变粗放发展方式,不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工业发展道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将难以为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化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否定了把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环境割裂开来的传统发展方式,强调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工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尊重自然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来谋划工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完善市场准入和产业监管制度,加大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建设,2构建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政策体系,彻底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与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难点工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指在工业发展中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造成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破坏了工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统一是指工业发展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从根本上一致,工业发展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撑,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工业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工业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把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解决好资源有限和环境容量对工业发展的制约,确保资源和环境能够持续地为人类和工业发展所利用。解决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仅要求工业发展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而且要求工业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快速扩张。GDP从1978年364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8001亿元和2005年的183956亿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4年,按汇率折算的世界GDP总量40.282万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4.81%,总量列世界第53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之后,法国之前,与美国、日本差距较大,与德国、英国和法国差距较小。按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13.56%,总量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排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前,与排在前面的美国和排在后面的日本均有较大差距。人均GDP,按汇率计算为150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7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589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6.60%。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0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0034亿元和2005年的76913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2%左右。按着中央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GDP将达到35万亿元,按现行汇率估算约为4.5万亿美元。这个目标实现之后,尽管人均GDP与高、中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继续前移,几乎无可置疑。由于规模快速扩张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以及体制、政策的弊端,我国工业没有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工业资源消耗较高、利用效率较低,资源和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比较突出。第一,工业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资源支撑,资源和原材料消耗规模大、增长快。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2002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我国工业生产要素投入和消耗绝对量连年快速增长,资源和能源生产和消耗的绝对量过大。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4原油3.0亿吨,增长2.1%。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4.0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0%。万元GDP能耗1.43吨标准煤,与上年持平。就部门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5年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工业占71%,能耗较高的重工业实现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8%。这种快速粗放增长方式使工业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第二,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严重,环境约束加大。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增加过快,污染物构成日趋复杂,废弃物排放对工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2005年我国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依次为243亿吨、26.9万亿标立方米和13.4亿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19.7%、67.2%和51.3%。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公害、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森林锐减以及有害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危害都直接或间接与工业污染有关。第三,能源结构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尖锐,燃煤导致的硫化物和碳化物排放日趋严重。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增加能源消费。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9%以上的份额,远高于25.1%的世界平均水平。煤炭消耗量的28.7%约6.2亿5吨煤作为终端能源直接燃烧,硫化物和碳化物排放压力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200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77亿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58亿吨,中国占世界的17.9%,比2001年的12.7%提高了5.2个百分点,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预测表明,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达到20亿吨,2025年前后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49.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2168.4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182.5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948.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11.2万吨。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357个,占51.3%。其中,浙江省象山县、安吉县,福建邵武市,江西瑞金市酸雨频率为100%。第四,税收体制和政策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考虑不够。我国的税收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涉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种过少,现有涉及资源和环境税收调节力度不够等问题。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没有给地方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反而留下了沉重的环境负担。目前,只有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所得税涉及到资源和环境问题。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调节作用。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提高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税的税额标准,提6高后的煤炭资源税为每吨在2-4元之间,石油资源税每吨在14-30元之间,天然气资源税在每千立方米7-15元之间,多数资源的资源税额在产品销售价格的1%以下。1994年开征资源税以来至2005年,我国共征收资源税869.2亿元,仅占各项税收163976.8亿元的0.53%。如此低的税率和税额根本起不到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功能。此外,我国税法执法不严,矿产资源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资源开采企业多采少报问题较严重,使税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打了折扣,资源回收率低、安全与环境得不到保障的开采企业偷逃税较普遍。第五,我国正处在基础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特殊阶段,外延型增长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较高的单位产品能耗短期难以改变。尽管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然高达2.19吨标准煤。重化工业包括能源矿产、原材料和重加工业这三大门类。能源矿产和原材料工业属于高耗能产业,重加工业是以工业能源为动力生产原材料并对各类原材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少得多。加工越精细,附加值就越高,单位产值能耗越低。按照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础重化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进入以重加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只有重加工产业结构地位提高,单位产值能耗才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第六,区域和产业的发展不平衡,落后装置、工艺、技术淘汰缓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推进科学发展7战略的重点也不一样。尤其是,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发达省份和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和经济状况不同,落后技术和工艺在一些地区仍有生存空间。国内市场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不高,企业和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钢铁、煤炭、水泥、造纸和化学生产等传统产业的相当部分产能,仍然依靠过时、效率低且污染严重的技术。譬如,我国目前钢生产能力中,落后的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能力约1亿吨,2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和小电炉能力5500万吨,分别占总能力的27%和13.1%。这部分落后产能,规模小、效率低、污染重、无综合利用设施,单位能耗通常要比大型设备高出10%至15%,物耗高出7%至10%,二氧化硫排放量高3倍以上,粉尘、煤气超标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2005年我国水泥产量10.6亿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全部水泥比重仅为40%,总量过剩、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落后生产能力比重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矿产资源开采行业在短期利益驱使下的暴利开发、破坏性开发没有得到有效制止,矿产开采效率低下和矿区环境破坏严重。相当部分企业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获得极其低廉的成本。当涉及地区和企业利益时,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第七,由于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对环
本文标题:中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8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