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及对策研究姓名:冯文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许文骊20070618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及对策研究作者:冯文建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雷中国转型时期行政性垄断的制度成因及其破解-生产力研究2003,(4)行政性垄断是中国转型时期特有的经济现象,也是当前中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作者认为,政府与企业间难以分割的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关系、以及具备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是行政性垄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而诺斯悖论的存在则加大了政府反垄断的难度.消除行政性垄断,必须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坚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明确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并重新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2.期刊论文赵丽.ZhaoLi论我国的行政性垄断及其规制-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6)行政性垄断是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凭借其经济管理权力,对经济性活动进行排它性控制,排斥和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性垄断破坏了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深刻分析行政性垄断产生的原因,找到规制行政性垄断的方法,是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3.期刊论文王翠琴地方行政性对市场垄断的成因及治理——以政府间关系为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08,(7)地方行政性对市场垄断,以地区垄断和地方行业垄断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成因有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不健全、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尚未建立、国企改革不到住、有效的地方政府权力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治理.4.期刊论文饶爱民地区封锁的成因探析及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5)地区封锁的根本原因在于政企不分、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和宏观监督乏力.必须深化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立法,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5.学位论文吴华堂中国行政性垄断及法律规制探析2008《反垄断法》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近30年来巨大成就的展示和标志。颁布反垄断法虽然一方面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对国际社会所作的承诺,但这部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能和内在的要求。因此,颁布标志着中国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从政府的行政命令转变为市场经济机制和竞争机制,中国的经济制度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垄断法主要是针对企业市场行为的一种法律制度,它的颁布毫无疑问地会对中国市场上的企业产生直接的和重大的影响。即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即使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它们没有随意限制市场竞争的权利。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政府主导配置资源的方式并未彻底改变,各个要素市场未完全形成,市场要达到有效竞争还缺乏许多市场因子的支持;其次,中国市场大门已非常开放,对市场化行为与手段的宽容,政府竞争政策的缺乏战略性和方向感,使得市场无序竞争与垄断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也正是近来外资掀起并购中国企业潮的动因;再次,中国政府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边界不明确,行政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晰,使得现实中滥用行政权力参与或限制竞争的行为很严重,也使得中国市场中的垄断除了经济性垄断,还有其他国家都没有的行政性垄断;最后,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也在改革过程中,怎么为受到竞争政策与《反垄断法》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也遭遇到司法独立与司法能力的问题。《反垄断法》中存在的对行政性垄断进行规制手段的缺陷和具体实施中将遇到的习惯性传统势力的阻挠仍然是我们不可规避的现实。消除行政性垄断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成的重要步骤,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滞后,这项任务就表现得异常艰辛。继续研究行政性垄断的概念、表现形式、消极作用,从而研究如何进一步克服和减少行政性垄断对发展改革的负面影响,仍然是每一个热心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热心于民族兴旺的中国人都必须予以关注的课题。6.期刊论文傅勇行政性垄断的经济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从进入壁垒的不同成因对垄断加以分类总结,指出最重要的分类是由市场效率所要求的垄断和由政府干预所造成的行政性垄断.前者因为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而成为可竞争市场,这种垄断者并不能像真正的垄断者那样行事;行政性垄断则相反,它把本来是竞争性的领域掩盖成自然垄断领域,而由地方政府干预造成的地区垄断被看作是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的直接原因,认为打破行政性垄断的根本在于转换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7.学位论文季雅男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2006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已成为WTO成员,在国际自由竞争的大背景下,而我国目前却存在着行政性垄断严重地损害着社会主义的竞争秩序的情况,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传统的反垄断法理论只注重研究私人的经济性垄断,对行政性垄断却未加以深人探讨,故难以为我国现行的反行政性垄断工作和即将制定的反垄断立法提供实质上的帮助。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国家的建立要求对行政垄断进行有效的规制。规制行政垄断主要靠法律手段。国外对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如主要依靠反垄断法来规制行政垄断;对行政垄断的主体进行全面规制;建立一个独立而权威的反行政垄断执行机构:规定严格而全面的责任等。我国己有一些规制行政垄断的立法,但这些立法存在着诸多缺陷,其中诉讼救济制度和法律责任机制的缺陷尤为突出,有待完善。为了完善我国反行政垄断的法律制度,必须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具体包括:反行政垄断立法采用概括加列举、以列举为主的方式,对行政垄断主体做出全面规制;建立一个独立而权威的反行政垄断执行机构;建立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垄断案件的会审制度;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包括组织责任和个人责任,同时增设制裁性责任(含刑事责任)和明确合理的赔偿责任;完善行政权的行政法制约机制和违宪审查制度等。在采用法律手段规制行政垄断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本文正是通过研究行政性垄断的一般理论和法律规制理论,并对我国规制行政性垄断进行了立法构想和制度创新,以期为我国即将制定的反行政性垄断立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第一部分是对行政垄断的一般分析。通过对“垄断”及“行政垄断”进行语义分析,并在对学界关于“行政垄断”的几种定义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将行政垄断的涵义界定为:行政垄断是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国家行业经济管理部门主要凭借行政权力的行使,在其他公共权力综合运用的影响下,对经济活动进行排他性控制、消除或者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要明确“行政垄断”这一概念的外延,需要对行政垄断进行分类研究,本文吸收了学界的研究成果,将行政垄断分为地区垄断、部门垄断和其他依据行政权力实施的垄断;根据行政法学关于行政行为的分类的理论,将行政垄断分为抽象的行政垄断与具体的行政垄断。这种分类有利于针对不同的行政垄断行为,采取不同的法律规制措施。第二部分,文章对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国家行政垄断的规制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认为,我国当前反行政垄断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应借鉴世界各国反行政垄断的经验,尤其是转型国家中的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制定统一的反垄断法,明确其法律责任,建立权威性的执法机构。第三部分,文章对我国反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现阶段,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反垄断法,现有的一些反行政垄断规定散见于众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没有构建一个有机联系的反行政垄断法律体系。靠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来制止行政垄断是不现实的,要通过法律来制约垄断。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第四部分,在分析现行行政垄断法律规制制度的得失以及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制度的若干构想:一是将宪法作为反行政垄断的法律基础。二是及时制定我国的《反垄断法》,列举行政垄断的各种表现形式,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严格行政垄断实施者的法律责任;三是在程序上应建立以诉讼救济为主,行政救济以及权力机关规制为辅的规制体系;完善行政救济及权力机关规制的各项制度,提高其公信力。最后,笔者还建议利用民法上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调整行政垄断中受害经营者与受惠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使受惠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8.期刊论文冯佺光加入WTO与转变政府工作职能-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WTO的一系列规则,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而制定和执行市场规则的都是政府.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政企分开,行使权力要透明、规范、法制化.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习惯了干预企业的投资、贷款、担保、补贴问题等.在WTO中,这些都会受到限制.目前存在的各种行政性垄断,含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行政壁垒、干扰价格等也亟待消除.9.学位论文龚晓中国地区间分工与市场一体化研究2006建设统一的竞争性市场,是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制度基础。事实表明,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进程还存在种种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辖区内短期经济增长,设置行政壁垒进行地方保护,实行行业垄断和地区市场分割。结果造成重复建设和结构性的生产过剩,扭曲了资源配置,干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本论文从地区间分工与市场扩展的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研究国内地区分工与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相互关系,并试图回答以下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我国产业的地区分工是如何演变的?国内地区分工和市场规模扩大与经济增长有何关联?影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的制度基础是什么?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是否扭曲了产业分工结构?等等。论文从分工与市场相互促进的一般性原理着手,在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内展开问题,揭示其经济结构和制度根源。基本的研究思路是:第一,在目前对中国的地区分工格局和市场一体化研究基础上,把这个问题纳入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并以一般的分工与市场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国地区间分工的理论假说,分析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间产业关联的演变趋势。第二,实证研究需求、收益递增和交易成本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中国地区分工和市场扩展,并考察历史累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从制度和经济结构因素中,探讨中国地区间分工与市场演变的特殊路径。第三,强调区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发展中经济所面临的转型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因此,不是简单地套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模型对中国地区分工进行描述,而是力图说明地区间产业分工的特殊性。第四,实证分析我国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并进而揭示其制度根源,从理论上说明如何协调建设统一的大市场与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的矛盾,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克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地区间产业分工深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文的逻辑结构是:一般性理论综述—提出具体的分析框架——地区间产业分工和市场一体化的实证研究(回答“是什么”)—问题的制度分析(回答“为什么”)—结论与政策建议(回答“怎么办”)。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主要交代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论文各部分内容概要,并陈述了论文的贡献与不足。第二部分从“斯密定理”入手,阐述分工与市场扩展的关系,市场容量决定分工水平,而交易效率决定市场容量。区分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分工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分工贸易,说明统一的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后引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阐明市场最重要的功能首先是确定分工网络,而交易效率的改进是分工结构演进的推动力,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的制度安排能够大大提高交易效率。这样就从一般的理论综述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提出“地区间分工与市场一体化分析框架”,首先对“地区间分工”与“市场一体化”进行界定,提示市场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其次,解释了地区间分工及专业化的衡量的若干指标,如区位商与地区专业化指数,区位基尼系数与集聚指数,引入
本文标题: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