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ch1緒論ch2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ch3環境與生態的變遷對人類影響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三節環境與生態的變遷對人類的影響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1.1大氣圈1-1.2水圈1-1.3岩石圈1-1.4生物圈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1.1大氣圈一、大氣組成1.定常氣體2.變動氣體3.大氣雜質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組成比例固定,不因其他因素而改變。氮:78.09%氧:20.95%99.97%氬:0.93%氦、氖、氪及氙:極微量。定常氣體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變動氣體•會隨著許多因素而改變含量的氣體。•含量低但對大氣溫度及人類活動影響非常大。二氧化碳:0.036%臭氧水氣:0~4%甲烷氮氧化合物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大氣雜質•包括:固體雜質和液體微粒。•作用:吸收太陽輻射能及地面輻射的熱能,散發太陽光,以及作為水氣凝結的凝結核。宇宙塵埃火山灰細菌第一章煙粒冰晶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二、大氣分層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對流層•高度:平均12公里。南北極較低;赤道較高。•高度增加溫度遞減:上升1000公尺下降6.5oC。第一章•大氣中99.9%的水氣分布於此。•有各種天氣現象及空氣污染。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平流層•又稱同溫層或溫暖層。•高度:對流層頂到50~55公里的高空。•臭氧吸收紫外線,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增加。第一章•水平運動,雜質少能見度高,高空飛行區域。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1.2水圈一、水圈組成第一章海水:97.2%。含鹽量高,無法直接使用。淡水:3%。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僅佔其20%。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水循環第一章•蒸發、降水、逕流。•氣候獲得調節,大氣獲得淨化。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1.3岩石圈一、岩石圈組成1.火成岩2.沉積岩3.變質岩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火成岩•岩漿或熔融狀的成岩物質經過冷卻和結晶生成。•地層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基性岩類(二氧化矽含量低):玄武岩酸性岩類(二氧化矽含量高):花崗岩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沉積岩•岩石、礦物和生物殘體經過風化、搬運、沉積,最後經過成岩作用而形成。•常見沉積岩類岩石:頁岩碳酸岩第一章砂岩礫岩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變質岩•岩石經過熱力、壓力和化學變化,在固體狀態下發生變質而形成。•變質岩常見的有:板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盤古大陸三大洋、七大洲。•七大版塊: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其他小板塊:如菲律賓海板塊。二、板塊運動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第一章台灣島附近的板塊衝撞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三、土壤的化育•地球表面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疏鬆層。•生態功能及特性:作物生產的介質。水資源涵養及水質的淨化。工程施工的介質。各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間。各種養分以及有機廢棄物進行轉化、分解的場所。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1.4生物圈一、生物圈組成1.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及人工生態系統2.淡水生態系統:流動及靜態淡水3.海洋生態系統:海岸、淺海及遠洋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生態系統組成1.生產者:能量的製造者。2.消費者:無法製造能量,必須食用其他生物體。3.分解者:指各種細菌、真菌可以把殘體分解為簡單化合物,甚至是無機物,由生產者再利用。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一、原始狩獵時期第一章•憑藉肌肉力的能量及簡單工具。•族群小,隨著獵物或糧食而遷移生活。•與動物平等相互獵捕。•對環境不具任何影響力。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後漁獵採集時期•火的發明•人類族群擴大•用火燒森林驅趕獵物•狩獵工具更進步•對環境干擾增加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男性狩獵生產,女性採集果實,部落社會,人口規模非常小,經常遷移。•與環境的互動是小面積而短時期,負面影響力有限。•人類可以視為自然環境的寄生者。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一、原始農業時期•兩大突破:種植及畜牧•最早發跡:西亞、西非地區•火耕法:維持耕作2~5年,但要10~30年才會回復地力,為輪作制度,須轉移耕地,稱為游耕。人口規模不能太大,否則休養期縮減而降低土壤沃度。第一章輪作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農業革命時期•三項變革發明金屬耕具利用獸力耕作灌溉系統的建立•定居的基礎•國家體制的形成•社會分工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慢慢增加。初期規模小,休耕地能充足休養→人口增加,轉為獸力工作以及灌溉技術,再加上城市需要土地及建材,環境漸漸被破壞。第一章•科技進步後,人類嘗試去駕馭大自然。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一、工業革命第一章•生產技術及工具的改變•交通運輸的變革•農業再次革命•都市化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人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充斥人工構築的水泥森林。•非再生資源被大量開發,迫使環境趨向更大破壞。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節環境與人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第一章人類無法超然獨立於地球環境之外而生存,則我們必須去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於自然環境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一章國際上已經針對世界重要的全球環境議題,進行討論並達成許多協議,期望在這些全球國家的共識上,將人類在這個生態環境的角色予以更清楚的界定。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第二節生態平衡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一、組成結構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生物成分(生物群族)非生物成分(自然環境)生產者大型消費者(動物)陽光土壤水空氣綠色植物光合細菌等自養生物生態系統小型消費者(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動物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基本特徵生物圈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天然生態系統海岸生態系統淺海生態系統遠海生態系統流水生態系統靜水生態系統荒原生態系統苔原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人造密林生態系統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生態系是動態功能系統2.生態系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徵3.生態系是自我維持系統4.生態系具有自動調節的功能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三、基本功能1.生物生產初級生產:將太陽能轉為化學能。次級生產:將初級生產品轉化為生質能。2.能量流動能量經由食物網在生態系內傳遞與消耗的過程。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3.物質循環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儲存能量的運載工具。4.訊息傳遞(訊息流)包括物理訊息和化學訊息。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節生態平衡一、生態平衡的維持1.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2.環境總量管制3.維持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能量與物質在輸入與輸出間所維持的恆定動態平衡狀態。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自然資源不可更新可更新(具循環性)其他:景觀資源直接太陽能間接太陽能:風、潮汐地熱不可回收利用:以能源礦為主可回收利用:礦物為主(如:鐵)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環境總量管制•環境承載力環境承受最大量的限制,若超過負荷力,生態平衡不易維持。第二章•環境總量管制將生物活動維持在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內,確保生態平衡。如:進入國家公園的總人數。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維持生物多樣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不同生物互相牽制而達到數量與品質的平衡。•當某生物滅絕會對其他生物造成連帶影響。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生態失衡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火災、火山爆發、地震、颱風等。人為因素非生物因子:改變土地利用型態或製造人為廢棄物生物因子:引進外來種引進帶菌有機體對某種生物刻意撲殺(或繁殖培養)可怕的外來種—福壽螺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1.營養結構破壞,食物鏈關係消失。2.生物個體數目減少,生產力衰退。3.結構與功能失調,物質循環停止,能量流動受阻,最終導致生態系的瓦解。生態失衡的整體表現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2-3.1土壤與土地資源2-3.2森林資源2-3.3水資源2-3.4野生生物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2-3.1土壤與土地資源一、資源的過度利用1.不適當的利用:未能配合地理因素所做的土地利用形式。2.不適度的利用:榨取第二章土壤所能供給的地力,造成土地的生物生產力衰退,嚴重者將導致沙漠化。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生態失衡---黑面琵鷺的危機第二章•1998年全球613隻中,台灣七股高達368隻。•數量減少推測與棲息地大量破壞有關。•七股工業區和濱南工業區皆以七股溼地為預定地,其開發過程或營運階段對當地環境的改變會影響河口生態系生物的生存。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2-3.2森林資源一、森林的功能1.保護及穩定土壤結構2.改善土壤的含水能力3.增加養分循環的效率4.提供多種生物的棲息環境5.提供林木、材木、醫療等資源6.影響當地氣候7.提供休閒、遊憩的場所歸納可分為發展國民經濟及環境保護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熱帶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生物種類高達全球種類的一半。•為得到農作與畜牧所需的土地大規模砍伐,每秒鐘消失一公頃。•一天消失的面積將比美國紐約市還大。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熱帶雨林消失據估計每天有137種動植物絕種。•預估2020年,全球80%~90%的熱帶雨林生態系會被破壞殆盡,牽動其他生態系統的改變。•保水功能消失。•全球溫度升高。三、生態失衡—消失中的熱帶雨林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2-3.3水資源溪流地下水海洋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溪流一、資源的過度利用•水庫的優點:供水減少洪流量發電遊憩•水庫的缺點:下游溪流的流量減少上游河岸土地面積縮減流水生態系轉成靜水生態系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二、生態失衡—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大減的原因:建蓋攔砂壩導致溪流的水文狀況極不穩定。大量砍伐森林,土砂注入溪流中造成混濁。失去森林庇蔭,水溫增高。人為的濫捕。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美濃水庫引自高屏溪上游的主流----荖濃溪,計劃完成後,提供公共給水及工業用水。•引發的輿論議題:美濃客家文化的保存美濃水庫的安全性評估美濃水庫供應工業用水的社會成本及公平性美濃黃蝶翠谷的生態問題三、生態失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抉擇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地下水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主要在海岸地區,沿海養殖漁業者或濱海工業區的工廠。•自然狀態下,地下水可藉由土壤水的滲透補充。•如果抽取地下水的量遠超過自然補助量,將造成地層下陷或海水入浸(地下水鹽化)。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台北盆地地層下陷原因超抽地下水地質軟弱建築物大量增加•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原因沿海養殖業的興起二、生態失衡—台灣的地層下陷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海洋一、海洋資源的種類1.化學資源:氯、鈉、鉀、鎂、硫、鈣…等。2.礦產資源:煤礦、石油及天然氣。第二章3.動力資源:潮汐、海浪、洋流以及溫度差。4.海洋生物資源:85%的漁獲量來源。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新開發的資源,影響尚未凸顯。•狩獵採集時期,屬於小規模。•捕魚技術的改進、漁具的革新、以及遠洋漁船的發明,捕獲的漁產大量增加,卻沒有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造成海洋生物銳減。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第二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2-3.4野生生物一、資源
本文标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