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在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XXXX年7
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全力开创南京“十二五”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杨卫泽在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这一伟大而光辉的日子,我们召开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体会议,意义重大。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历史使命,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全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会议要求,对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二是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确定下半年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三是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精心筹备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保党代会圆满、成功。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内在要求。创新驱动是在传统发展路径上动力体系的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方向;内生增长是在传统发展轨道上增长机制的创新,内生的技术进步与内在的优势发挥是关键;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发展模式的创新,创新型、生态化的经济体系与可持续、绿色化的资源环境是标志。总的看,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科技创新是贯通整个体系的关键环节,创新驱动是带动全局的核心战略,抓住创新驱动,就抓住了战略的龙头。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六个注重”的要求,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创新等“八项工程”。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精神,审时度势做出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全局性决策,这是南京实现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带好头、转型升级上作示范目标的根本路径。必须充分认清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坚韧性,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是南京面临的最大机遇和重大挑战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敬畏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南京特有的城市性质、特定的发展条件和特殊的现实处境,决定了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超越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是南京面向未来的最适战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演化的法则,也是城市竞争的规律。世界格局此起彼伏、此消彼长,任何一座城市都必须根植城市性质,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合适战略,这决定着城市的生存力、生命力、成长力与持久竞争力。南京是世界第六大城市带的中心城市,是江苏省的政治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国务院把南京定位为长三角唯一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确立了南京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国内大多数城市相比,南京具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良好的自然山水组合四大集合优势,这种集合优势紧密契合创新型城市的标志特征和内在要求,紧密契合以科技创新为主流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与要素流动的方向选择和禀赋需求。南京必须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四个第一”,应时因地精准定位城市发展的最适战略,准确及时推动城市发展重大转型。否则,未来的发展就会迷失方位,城市的专业分工特色就会衰减丧失。美国波士顿与南京资源条件相似度很高,在重要的转型期,波士顿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型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了从美国“工业革命摇篮”向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产业城市。我们要充分认清城市性质的深层内涵和自身特质的潜力空间,借鉴全球同类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努力提升南京在全国、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和地位。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南京正处最佳时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发展规律表明,重大机遇往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分化期”。机遇抓得好,就可能抢得先机、赢取主动;机会抓不住,就可能步步被动、淘汰出局。从江苏发展进程看,先后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两次重大机遇,苏南一些城市抓住机遇趁势崛起,成就了现在的城市地位,也奠定了未来的发展基础。当前,我们正迎来第三次历史性机遇。这次机遇与以往不同,决定因素和主题特征是创新。国际高科技发展经验表明,创新是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高技术经济形态的形成期,美国经济版图所表现出的地区间发展差距,有65%是由高科技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引起的。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创新活动活跃期,创新总体形势呈现出“三期并存”的特点:国际层面进入新技术井喷、新产业萌芽期;国内层面进入创新引进、模仿创新向创新自立、原始创新的加速过渡期;南京层面进入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期。抢抓第三次机遇,南京的优势尤为独特,条件十分有利,机会千载难逢。从政策环境看,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型城市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汇聚南京。从产业发展态势看,南京在一些创新型产业领域已形成先行优势,服务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服务外包执行额居全国首位,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在人均GDP由1万美元向1万5千美元攀升、发展阶段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全市上下一定要认清发展大势,把握阶段特征,加速构筑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竞争优势,奋力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努力推动南京在第三次机遇中脱颖而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是南京超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一个城市的发展超越,核心关键是发展路径的超越。路径实现超越,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惯性困局、摆脱外部约束、增强持久内生动力。面对在全省第一批迈进基本现代化行列的现实紧迫任务,必须清醒认识到,南京的超越发展必然是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稀缺的现实约束下进行的,必然是在土地供给趋紧、环境容量受限的现实挑战下进行的,必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要素开放流动的现实格局下进行的,必然是在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现实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处于这种新形势下,简单模仿苏南模式走别人走过的路,行不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走自己走过的路,行不通;急功近利走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的路,行不通。必须打破路径依赖,探索走出一条超越发展的“最优路径”。现代经济引领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科技和人才,依托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这是时代特征,更是长远大势。南京的科技与人才根基已经蓄势多年,创新冲动正在孕育爆发。创新是南京城市之长,更是未来发展之要。阶段特点和南京特征决定了,必须聚焦“四个第一”,大力解放和发展人才生产力,走人才引领超越发展之路;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走科技创新创业推动超越发展之路。唯有人才,才能引领南京超越发展;唯有科技,才能支撑南京超越发展;唯有创新,才能驱动南京超越发展。机遇和挑战是辩证统一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南京来说既是最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一是从外部环境的竞争性态势看,我们面临着兄弟城市激烈竞争的挑战。这次市党政代表团分批考察北京、上海、武汉、苏州、无锡等城市,这些城市创新发展的势头迅猛,成效显著,令人震撼,已经形成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走在全国的前列。二是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特点看,我们面临着创新资源争夺加剧的挑战。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向适宜创新的区域流动与聚集,南京地区丰富的科教与人才资源,也是其他地区争夺的对象。三是从南京创新创业机制的适应性程度看,我们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工作能力,还不能充分适应创新驱动的客观需要,这更是一个重大挑战。要清醒认识到,人才是“长着脚”的,南京留不住、用不好,人才就会外流,使南京沦为人才的“原油输出”地;科技成果是“可转让的”,南京本地不能有效转化,就会到外地转化,使南京成为外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抽水机”;门户城市是“四面洞开”的,如果南京没有足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门户就会成为“管道”和“走廊”。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机遇更是稍纵即逝。如果南京不能抓住用好这次机遇,就有可能彻底丧失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导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被动落后。全市上下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深层次转变全局战略导向、整体发展方式和工作推进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轨道。(二)创新思路,明确路径,倾力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关键举措今后一段时期,南京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接轨国际的原则,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主攻方向,全面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全市高层次人才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三个“翻两番”,把南京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完备、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要抓住“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两大关键。一是大力推动人才引领、科技创业。人才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创业是科教与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核心环节。上世纪80年代,美国高技术中心由东部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向西部硅谷地区的转移,就是以大规模专业化人才的迁徙为发端、以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地转换为标志。解决南京人才与创新创业脱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人才水准与国际高端水准脱节的现实困境,必须大力扩充接轨国际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带动各类拔尖人才、紧缺人才的集聚,引领科技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大力扩充走向市场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引进培养处于国际前沿的产业领军人才、渗透新兴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国际眼光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大力扩充开放创新的党政领导人才,坚持“五湖四海”延揽人才,“四个不唯”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善于领导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大力推动科技创业,要实现科技创业人员的大规模扩张,进一步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广大企业的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集聚各类人才来宁投资创业、发展科技产业;要实现科技创业企业的大规模增长,重点是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主体和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要实现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大规模提升,重点是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用市场机制把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捆绑”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大力推动制度先试、园区先行。要牢固树立“制度重于技术”的观念,以制度先试、政策再造、环境优化,构筑创新型经济竞争优势,以体制机制的突破,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突破。要进一步创新顶层设计,聚焦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建立起体系完备、开放多元、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创业体系。要进一步聚焦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创业领域的政策资源,从分散化、普适化向提高整合度、增强聚焦度转变。要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受鼓励、创业受扶持、创优受尊敬”和“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要把科技园区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大力推动科技园区内涵式、规模化发展,切实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推动各科技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大幅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产出率。要高水平建设一大批定位清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切实解决创新创业承载主体缺乏的问题。聚焦“四个第一”
本文标题:在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XXXX年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