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以人为本 环境为基 特色为轴文档
1以人为本环境为基特色为轴构建和谐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体到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各项工作健康、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校园和谐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谐,身心和谐,希望建立人人相亲相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当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党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作为学校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努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所谓校园和谐文化就是以校园为载体构筑的以人为本、环境为基、特色为轴的文化。二、以人为本是构建学校和谐文化的前提学校是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的和谐文化最基本的就是以师生合作而构成的文化。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就是学生和老师2的和谐。而这两者的关系可以延伸开来,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老师与家长、学校管理领导层与老师、学校与家庭等关系。处理好了这些关系,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就得心应手了。学生与老师关系是: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老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所以学生要尊敬老师。在课外老师和学生又是朋友的关系,所以两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只有这样,老师有老师的尊严,学生也有学生的尊严,相互之间才能促进发展。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是:老师联系家长,家长联系老师,他们的桥梁是学生,他们的共同的目标也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全面的了解学生,这就需要家长提供一些平常生活的资料,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家长也要从老师那里了解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学习。学校管理领导层与老师的关系是:家与家人的关系。管理领导层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都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从而建立浓郁温馨、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学校主流文化。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学校是新一代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对新一代的成长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学校教育绝不能取代家庭教育,家庭作为孩子生活与成长的环境,孩子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最长,与父母的感情最深厚,接受的教育熏陶也最大,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人成才十分重要。总之,没有家庭参与的学校教育,或是没有学校参与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3协调一致。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需要发展的系统工程。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血液,让他们感受并发展这种文化,学校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每个人都应融入到学校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及校园建设之中。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度过其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人的发展决定着校园文化及学校长远发展。所以,“以人为中心”的和谐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本质的内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让浓郁的人文文化熏陶学校的每一个灵魂,长此以往,不但可以帮助学校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还可使德润人心的校园成为学校每一个人心灵归依的家园!三、建立五个环境是构建学校和谐文化的基础1.建立完善的机制环境学校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他的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建设之后的运行和参与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每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在工作中的发挥。学校首先要加强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校长任人唯贤,身先士卒,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合理合法、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感情、利益、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原则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4机制,如合理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教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财务收支等,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有一点压力,但不觉得压抑”,学校人文环境的创设与学校外部环境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和谐的校园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它让师生的思维在自由中伸展,智慧在惬意中放飞,每一天都成为自己生命历程中灿烂的一页。2.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心理环境建设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生活的内在动机,活跃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主动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提高学生处理矛盾、解决危机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和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校园心理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实施情感教育,促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当教师有困难时,学校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教师解决,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提供优质的物质环境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的建筑,做到合理布局,将红花绿叶点缀亭廊之中,充分凸现了“绿化”、“美化”、“园林化”的特色,使校园一年四季绿色常驻,花开不断。5师生在这样美好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然是身心愉悦,倍感舒适。在构建和谐校园物质环境的同时,还不忘突出整个校园的人文内涵,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扇橱窗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如可在围墙上可布置“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醒目的标语。另外,在校园的绿地花圃中,还可以书写中外名人警句的标牌等。所有这些都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又得到了心灵的净化。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每班教室的布置要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这块主阵地,营造读书的氛围,力争触动学生心灵,激起学生读书兴趣。我们的校园建设,努力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努力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整洁舒适、竞争合作、文明向上、创新进取、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工作学习环境,营造一个“祥和、快乐、健康、幸福”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4.追求和谐的精神环境学校的精神环境,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历史传统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学校精神文化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师文化,师德师风等春风化雨般地融入环境,体现在管理细节中,渗透到师生的心田中,组成学校发展的灵魂,凸现学校的个性,建设和谐的校园。5.创设多彩的活动环境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社会为依托,不断拓宽德育渠道;以重大政治事件为契机,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德育渗透;以家校联系为纽带,建立家校联合育人模式。充分利用晨会、思品课、校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运用专题讲座、报告6会等形式,深入进行法制教育;运用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宣传、自我教育;组织征文活动、漫画评选活动、紧急疏散演习、演讲比赛、专题黑板报、图片展、书画比赛、献爱心等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渗透于活动中,溶解于平时。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要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放在工作的首位,在范围上应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从而营造一种健康、文明、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这不但对于培养和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大有裨益,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四、构建以特色教育为轴的学校和谐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中小学校的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课一本”的标准件模式,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素质结构立体多面的人才。同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办出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要有特色,教学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已成为中小学追求的理想的办学境界,也是建设和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校教育特色是指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经过多年的艰苦摸索和实践,我校终于寻求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大力开展特色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经过实践,学校可以针对初中生7好动和表现欲较强这个心理特点,创设许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表现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到这所学校来学习,不再只是那单调的上课做作业和老师严厉的管教,还有许多符合他们的志趣、适合他们参加的活动。我校通过开展特色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校的留恋,这样不但留住了他们的人,更留住了他们的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安心地学习,开心地接受教育,也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生们在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接触机会增多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进一步加深了,配合协作更默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进。学生不再那么的呆板和拘谨,老师也不再总是板着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学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过的和谐局面,校园里总是充满着一种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通过开展特色教育学校不但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扎实有力推进了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也进一步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创设出了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
本文标题:以人为本 环境为基 特色为轴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