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学术会议参会经验之分享(PPT42页)
学术会议参会经验之分享参加学术会议之经历、体验与感悟•(一)历年来参加学术会议经历•(二)参加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和价值•(三)参加学术会议程序和注意事项•(四)参加学术会议的经验体会•(五)主要感悟•(一)历年来参加学术会议经历•1、本人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一览表•2、部分参会照片(二)参加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和价值••总的来讲是结交新老朋友,放松精神,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吸纳信息,激发灵感,获得启示,提高学术敏感度。(三)参加学术会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1、会前准备(主要是会议内容方面的):•(1)围绕主要议题,提交论文(课程学术会议一般凭提交论文参会),精心撰稿。符合大会主旨和议题,争取会议发言机会。•(2)参会思想准备:看会议通知,重要的会议都有日常和会议内容的安排。哪些议题和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和渴望了解的,或者是自己的专业盲点乃至发展预期的,需要认真学习和仔细研究,做到心中有数。•2、会议期间•(1)把握会议学术重点,做好听会计划。•事先认真看会议议程,选择计划好必听的、可听的、不听的。不见得参会的论文和发言都是好的,都是于我有益的。•其要浏览论文集,对感兴趣的题目做出记号,尽量粗读浏览一遍••根据我的经验: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最有价值的,必须要听,并要做详细记录和思考;三分之一有一定的价值,可听,拣有价值的予以记记,也可以阅读论文了解;三分之一没有多大价值或与自己专业方向、研究兴趣等关联度不高的,可不听。这样,有所听有所不听,就可以保证精力旺盛,不至于在信息轰炸中产生疲劳感。:••(2)关注和领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思想、主要概念。与大会主题发言者同步思考,将其新思想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视野与框架之中。••(3)因为分身无术,参加分会场要学会“跑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言和新潮思想观点的发言听,不要听熟知的和平庸无奇的,没有价值的要立即走开。•(4)积极倾听,多做请教和学习,尤其要多向著名专家学者学习请教:真正的专家学者都是虚怀若谷的(学阀、学霸都是不学无术的),一般都欢迎你进行质询交流和互动探讨。无论多大的学者,他的发言都可以质疑或拷问他,但就怕你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广交朋友,平辈的、晚辈的、长辈都要多做交流。•(5)认真吸收会议观点,尽量做好记录。•我的基本做法是:•记生不记熟:记即记住、记录,生:自己陌生的、不懂得的。•记新不记旧:新: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记无不记有:发言者提供有论文和资料的就不详记,没有提供的就要详加记录••(6)积极收集会议资料。最好将有关资料一网打尽,最重要的资料一定要获得。•大会发言ppt(主报告和分报告的)、论文集纸质电子和文本。•3、会议后期•(1)整理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与观点•(2)回头反思下自己有些什么主要收获•(3)进一步仔细阅读全部(或者重要的)参会论文,做好标记•(4)做有价值的文献目录,待查和利用(四)参加学术会议的经验体会1、自觉的“同化”与“顺应”:参加会议不仅仅是吸收,而且应该产出和输出,应形成概念化和再概念化的意识、习惯。•概念化:受到别人启发自己提出新的概念,但基于事实证据与理论,而不是臆造。•再概念化:对别人提出的概念进行重组、改造与翻新,甚至扬弃重建截然涵义相反的概念。•2、自觉的将会议新思想观点与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相契合。将会议观点与自己的研究对接和沟通,使获得的新信息、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自己的研究服务。•河南教育学29届年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长周长春报告《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困惑与理论思考》中有个问题,“为什么坏同学都当了老板”?•我就把自己思考了很久的一个论文题目《调皮捣蛋鬼(其中有的被称为顽劣生)的教育学价值》联系起来•如2014、5、23日下午听了高振宇《民国时期的学生自治研究》中的“学校市”、陶行知先生的“三权分立”、委员会制主张等,联想到自主课程的政治学基础,就是要赋予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和培养学生自治能力。联想到中国先天性的缺陷,就是民主、科学的匮乏,主张“民主、民智、民生”新三民主义治国思想和教育思想。•苏州大学教授刘电芝及其博士的《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引起我的兴趣。认真去听,复制ppt,回来后查资料,进一步研究。可以作为我写的论文《课程实施形态论纲》中的“非学习性课程实施”中的基础理论依据,准备继续修改完善。•黄甫全的报告中的“自我决定论”观点:从本质上说,人在文化创造活动中是能够自我决定的存在物,总是通过作用自然和环境而进行独特的文化创造。对于我的自主课程研究提供了文化学的一些参考。•如八次课程学术会议刘启迪在报告《论课程的文化自觉》中主张,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个人课程(身心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和我所主张的自主课程有部分一致。还联想到有研究价值的题目:《教育学者应该有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3、要及时捕捉和记录受到相关人员、信息的启发、触动后而产生的灵感和直觉判断。这是最有价值的。•要特别重视及时记录被别人言论触发出来的灵感和感悟:既可以是发言,也可以的闲谈论争中的,或者是浏览大会论文时候产生的。•如听钟启泉教授的报告时想到:“顶层设计与课堂草根创造”;听威廉·派纳的报告想到:“课堂成长史研究”;听赵老师的报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想到可以争鸣的问题:“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一对封闭的概念吗?”••记得有次会议听杨东平和扈中平的关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关系的报告想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是一对概念。全面发展应该是整体发展,应对应局部发展或片面发展(贬义)。个性发展应对应共性或群性发展。人的本性中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发展可以是全面发展人的人格与个性,也可以局部或片面发展。共性也是,也有片面发展,如斯巴达教育。•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对概念也不是一个逻辑平面上的概念。•4、倾心关注新兴观点和概念(词语),尤其是跨学科的思想观点和事实现象概括。•如上次杭州会议中多尔的“维基”、钟启泉的“歧异”、“马赛克方法”;•此次会议中的具身认知、微课程、云课程、云课堂、慕课等概念。•5、积极主动发言、贡献自己的观点,进行信息的输出。积极参与大会主场报告质疑和分会场的自由发言、讨论与交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除了可以锻炼自己之外,还可能会引起有关专家和刊物编辑的关注。•笔者的《教师专业生命曲线寻绎》受到关注才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课程行动研究:一线教师怎样做》,受《教育发展研究》编辑关注、约稿,后修改命名为《教师课程行动研究纲要》发表。•(五)主要感悟•1、虚心学习,永远不晚也不丑。最大的收获是参加了很多高层学术会议和听了很多大家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是难忘的一年。•我思故我在——法国·笛卡尔•我学故我在——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访学的一年里,我听了80多场学术报告。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宗教,还有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师学术报告。•复旦大学的葛兆光教授《禅宗研究的历史研究与方法》。受启示想的:不同领域的沟通,如禅宗和后科学。历史场景的神会。从禅宗语言的隐喻性和对理性的故意破坏想到“教育语言学研究”。•如陈伟平:于丹现象批判•郭秀艳、杨志良:内隐社会认知•许纪霖: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政治正当性•我想到超稳态结构的利弊问题。•陈建勤:从田野作业切入的三重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郭龙灿院士:量子信息学的若干学科问题•系统科学的白箱、灰箱、黑箱问题•经验性:尝试•光纤量子密码问题•听了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育学系、教育管理系所有博士论文的答辩活动;还听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博士论文答辩和不少博士论坛。自由“蹭课”、“蹭会”。•多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向年轻学者学习。能者为师,不问年龄出身。我两度访学,钟启泉老师年纪比我大,学识我是高山仰止;曾天山比我小十多岁,古人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含探究、思考)是人的天性,学习本身是快乐的。学习是心灵的不断滋长,精神的不断成长和知识经验的不断淬火。•参加学术会议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之一,是与学界智者和大师的精神相遇,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2、积极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不断尝试,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次参会回来后也“慕课”一回:听了中国大学MOOC(慕课)联盟中的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隆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很受益,准备继续听。•心灵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向内走的越远,你自己在外面发现的就越多;向外延伸的越宽,你自己向内开掘的就越深。人永远是一种没有完成的存在,你有多少感受力、想象力和坚持力,就有可能能产生多少愿景、臻至多少佳境!——笔者•3、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对新鲜事情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求,不断地与环境对话,与自己内心自由对话,与人类大师对话,方可达至去尽浮华之后的淡定与从容之境。•4、坚守大学精神: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力求做一个心灵自由的精神贵族。独立思考是大学教师存在的前提和方式,其天职是发现知识,探索真理,成为社会的思考者和批判者,人类精神领域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至善人性的追求者和人类良知的守望者。如果仅仅为稻粮而谋,拾人牙慧,不去思考和创造,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的真正专家,却让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满足于做他人知识的二道贩子,那是职业精神的平庸和学术人格的缺位。•因此,我经常反躬自问:在读什么书?在思考、研究什么?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理论的自信和创新的自觉?有哪些思想观点?达到了何种理论境界与学术层次?•关于精神贵族和物质贵族:•(1)欣赏杨绛的一段话: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2)我认为,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不断创造自己,达至心灵安宁、从容与淡泊,不断追求真善美,就是贵族精神。•乔布斯临终遗言:巨额财富与肥胖的身体一样是多余的。•人死都是三尺黄土,一盒骨灰,物质的东西再多也是于我无关。留给后代不见得就是好事。•3、论文题目构思:(1)这次上海会议上想到的题目•中华民族有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吗?——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真正的贵族精神•(2)2007年在上海访学时参加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研讨会时想到的题目,一直想做下去。但是个大课题。•中华民族精神生命周期曲线研究•代结语:书稿《自主课程:并非教育的“乌托邦”》自序分享衷心祝愿大家身心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和谐,为自己营造一个美满幸福人生!•谢谢倾听!•联系邮箱979137563@qq.com
本文标题:学术会议参会经验之分享(PPT4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