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精编初中地理教案汇集(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精编初中地理教案汇集(4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往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写教案,这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一、地理概况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二、亚马孙河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参考资料,少熬夜!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三、迅速发展的经济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四、人口和城市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小结巩固]学生小结[作业布置]见基训初中地理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准备】教师: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参考资料,少熬夜!【课件设计思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参考资料,少熬夜!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学生: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学生:从图“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理由)(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参考资料,少熬夜!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据图归纳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教学反思】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初中地理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考资料,少熬夜!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三、教学模式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四、教法设计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五、教学过程设计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参考资料,少熬夜!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六、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3.农业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案【第四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
本文标题:精编初中地理教案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1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