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例【汇集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例【汇集5篇】作为一个无私的老师,你可能需要写教案,教案可以有效提高你的教学能力。那么你知道正式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网友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得出结论。(板书)气温的变化(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提问)气温是如何观测的?(视频链接:气温观测和记录)(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参考资料,少熬夜!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新课结束,复习反馈)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目标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板书:三、气温的分布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参考资料,少熬夜!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学生讨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摄氏度。(新课结束,复习反馈)板书设计三、气温的分布初中地理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天圆地方2.浑天说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5.地球是圆的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环节三、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3、纬线和纬度。参考资料,少熬夜!4、经线和精度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附:板书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经纬网定位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初中地理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三、教具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四、教学过程: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生:经线圈。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生:90°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生:45°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生:180°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生:也是180°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参考资料,少熬夜!生:[看图]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初中地理教案【第四篇】教材分析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学情分析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参考资料,少熬夜!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初中地理教案【第五篇】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教学难点:参考资料,少熬夜!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本文标题: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例【汇集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2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