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在教学工作者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备课,备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篇】《天气》【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参考资料,少熬夜!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板书设计】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篇】《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参考资料,少熬夜!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四、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24小时(一天)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三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参考资料,少熬夜!索过程。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二、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作业设计复习小结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四篇】地球仪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教学时间:约分钟。○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地球形状是:球体。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参考资料,少熬夜!是多少?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1、什么是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
本文标题: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28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