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参考资料,少熬夜!《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作为一个教别人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一份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网友征集的《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重点难点: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环境与材料: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4、音乐录音带。重点指导: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一次备课一、看图讲故事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5—6]小节:同[1—2]小节。[7—8]小节:同[3—4]小节。[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13—14]小节:同[9—10]小节。[16—17]小节:同[11—12]小节。参考资料,少熬夜![18—20]小节:同[1—4]小节。[21—23]小节:同[5—7]小节。[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二、配乐器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三、演奏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活动反思: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不足的是: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参考资料,少熬夜!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第二篇】一、预设目标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二、活动准备(一)知识准备: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二)物质准备: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三、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二)、看图谱学习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A段:(重复1遍)大羊大羊|向前奔跑|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大羊大羊|向前奔跑|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0|B段:我是|牧羊人呀|挥起|小皮鞭0|我是|牧羊人呀|挥起小皮|鞭00|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参考资料,少熬夜!作。A段:(重复1遍)大羊大羊|向前奔跑|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大羊大羊|向前奔跑|追呀追呀追上|了00||②、看图谱练习读节奏儿歌。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③、听音乐练习读节奏儿歌。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2、分组练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②分组练习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活动延伸: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教学准备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3、《牧羊人》图谱一张教学过程(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2、他在干什么?3、又有谁来了?(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重点难点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环境与材料参考资料,少熬夜!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4、音乐录音带。重点指导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一次备课一、看图讲故事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习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5-6]小节:同[1-2]小节。[7-8]小节:同[3-4]小节。[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13-14]小节:同[9-10]小节。[16-17]小节:同[11-12]小节。[18-20]小节:同[1-4]小节。[21-23]小节:同[5-7]小节。[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二、配乐器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三、演奏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反思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参考资料,少熬夜!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
本文标题:《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30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