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爱情不等于教育,这也是事实。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爱孩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的阅读经验。让我们尽情享受吧。希望能帮到你。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1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王晓春老师的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在王晓春老师的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他在书中所列举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忍不住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与之对照,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老师的态度和对细节的把握是相当重要而且关键的。首先,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在王晓春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早就会了”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给这类学生开辟“特区”,允许他在课上不听老师讲课,去学习更深的东西,或看课外书。这样他的小说小动就可以减少很多了。当然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而且要有洞察学生的能力。随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如果发现给他开辟了“特区”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要及时与他沟通,交流,让他自己做出选择。积极的心态是可以传递的,而且积极的处理方式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当一个教师的心态积极的时候,他会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个人认为,王晓春老师的积极心态在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王晓春老师的处理方法也很积极。积极是一个有感染力的上升螺旋。当你用积极的方法带动学生改变的时候,学生也将变得更加积极。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王晓春老师在总结“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时,提出迷信“爱”是错误的。但在问题学生教育上,老师是需要爱——对学生的爱。王晓春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诊疗方式就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当然,这种爱不能是溺爱,而应该是适当的爱。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在全书中,还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非常注重细节。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而且回答教师的问题会比较从容,脸上有时还会写着挑衅和得意。而这些根据细节的分类,是为了让老师确定面对的问题学生是哪类问题学生,这样有利于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上,老师诊断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和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及时改变自己的诊疗手段,这都是需要注意细节的。所以,老师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就需要注意问题学生的细节。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用爱心来浇灌那畸形生长的花儿。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2最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从书中我获得了许多收获,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首先是我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一些启发: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定义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问题学生可以具体分成五种类型: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这样就把问题学生的诊疗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同时他也从实践上提出了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这些诊疗思路和手段很有实用性,对于我平时的工作启发很大。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认同的就是王晓春老师提出的,对待问题学生要“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王晓春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老师要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惩罚措施拿出来,这样只是表面上解决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容易使师生矛盾激化。王晓春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非常精彩,非常贴近教学实际。“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做这的,但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继续不听讲,没有丝毫改善。那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问题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基础太差,听不懂;习惯性懒惰;智力类型与众不同。对于这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生,重点是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总之教育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流于表面,要多观察、多思考,谋定而后动,从根本原因着手去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另外关于“问题学生”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的,学校和教育是无法解决的。比如最常见的厌学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导致的。十个手指有长短,成百上千的学生放在一起必然也会有先进和后进,应试教育之下不断的考试和排名无异于强迫那些后进生一而再的去揭开自己的疮疤,不断的去否定自己,在这种连续的打击之下有谁还能对学习保有兴趣呢?对于部分后进生的厌学问题,这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整个应试教育制度带来的必然结果,单纯的学校教育是无法解决的。而“心理型”问题学生往往是由不幸福的家庭环境所导致的,老师能够帮助到的实在是非常有限。这本书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老师对待问题学生就像医生对待病人,指望“对册诊疗,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这样合理吗,现实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3自从接触教育工作以来,无论大大小小的培训还是各种书籍上都在提倡教师要有爱心,要爱学生。所以在自己任教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中,自认为对学生非常关心与宽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收到理论上该有的效果。但在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的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是如此评价此书的`。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之前没收到好的效果是因为自己缺少“智慧”,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缺少思考与反思。王老师的语言离自己很近,好象就是写我自己身边的事,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其中在关于“教育学生常见的错误思路”中,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几种见解,对我感触比较大。我觉得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一般说来,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对待问题学生,教师如果不能保持冷静,失去理智,那么,教育就可能变成吵架、顶牛,结果是两败俱伤,走向反面,事与愿违,问题生的问题更严重。保持冷静,起码事情不会变坏。应该在冷静中寻觅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待良机。“敌进我退”是为了最后的胜利。冷静宽容才能最终顾全大局。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4总有那么几个人,是我们心头难舍的痛……他们顶撞老师,他们经常迟到,他们不做作业,他们迷恋网游,他们偷拿东西,他们暴力,他们早恋,甚至离家出走……对于他们,有时候,我们很茫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这些孩子啊,想说爱你真是不容易啊!教育,不仅仅是耐心、爱心,更是智慧!读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吧,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慢慢的品他的文字,他的思想,慢慢的和你的孩子们进行比对,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问题学生特别善于制造问题,特别容易招老师生气,但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问题学生往往都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咄咄逼人,所以教师一定要冷静,要学会一些体面的下台阶的招数,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及时“撤退“以图日后找机会“反击”。(我的感想:一方面“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孩子年龄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点我们大人应该可以理解。如果我们也让情绪左右思想,那我们和孩子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教师,我们肩负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应该比孩子更理智!另一方面,修炼一些下台阶的方法,避开孩子的“锐气”,对我们日后教育孩子也有好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也会因为教师当时的忍让而把你看得更高!)2、不急于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许多老师在遇到问题生出问题时,总是急于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这就叫做是非判断,道德归因。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教育”基本属于废话,做无用功。问题生都知道上课不认真听、回家不写作业、迟到旷课、打架骂人、偷东西、上网吧等是错误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明知故犯。为什么要明知故犯才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无用的说教上。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他犯了错误,我不先说他对错,而研究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非这样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们才有可能下次在适当的地方切断他的错误思路
本文标题: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39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