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术语和定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术语和定义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特征污染物大气污染源分类点、线、面、体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复杂风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三)评价范围的确定(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0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烟囱如多一,等级分别计;公铁不同段,等级分别算;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等级可适调,幅度不可高。(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三)评价范围的确定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2)点源调查(3)面源调查(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因子①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②特征污染物中有标准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③毒性较大的,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2、监测制度内容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季节二期(冬、夏)一期不利季节近3年监测资料或补充监测监测时段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小时、日均采样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小时浓度监测要求02、05、08、11、14、17、20、23,8个小时浓度02、08、14、20,4个小时浓度特殊规定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点位3、监测布点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点数≥10≥62~4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极坐标布点法极坐标布点法布点方位米十一布点要求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4、监测采样污染物取值时间数据有效性规定SO2、NOx、NO2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TSP、PM10、Pb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SO2、NOx、NO2、CO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TSP、PM10、B[a]P、Pb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SO2、NOx、NO2、CO、O31h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Pb季平均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氟化物(以F计)月平均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植物生长季平均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1h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5、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评价范围小于50km大于50km小于50km大于50km—气象资料年限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地面气象资料必需必需必需必需—高空气象资料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补充气象资料观测前提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补充气象观测连续一年2个月以上—一般要求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年、月、日、时、风向、风速、干球温度、露点温度、探空数据层数、气压、高度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一、二级评价)(1)温度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温廓线、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2)风速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廓线。(3)风向、风频静风风向用C表示。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四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4)主导风向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书上例题有误)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预测因子(二)预测范围(三)计算点(四)污染源计算清单(五)气象条件(六)地形数据(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八)预测模式(九)模式中的相关参数(十)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一)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二)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三)计算点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预测网格方法直角坐标网格极坐标网格布点原则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径向等间距或距源中心近密远疏法预测网格点网格距距离源中心≤1000m50~100m50~100m距离源中心1000m100~500m100~500m(四)污染源计算清单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参见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五)气象条件长期气象条件中,每日地面气象观测时次应至少4次或以上,对于仅能提供一日3次的气象数据,应按照国家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对夜间02时的缺测数据进行补充。高空至少每日一次08点,距地面1500m,超过50km,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六)地形数据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评价范围5~10km10~30km30~50km50km地形数据网格柜≤100m≤250m≤500500~1000m(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常规预测情景组合序号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计算点常规预测内容1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所有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2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小时浓度3削减污染源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4被取代污染源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5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八)预测模式推荐模式一般适用范围分类AERMODADMSCALPUFF适用评价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适用污染源类型点、面、体点、线、面、体点、线、面、体适用评价范围≤50km≤50km50km对气象数据最低要求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
本文标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4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