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共产党员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共产党员7月25日晚18336040,在BAIC研究院党委的带领下,我在电影院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1973年,是我父母十岁左右的年纪,我对那个年纪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对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的敬仰,总是充满了对老一辈伟人的感激之情,却远不如他们父辈。26年的离别之久,26年的翘首企盼,26年的风雨记忆,全都蕴藏在那一座座的山峰,一片片的黄土地和一双双饱含岁月的双眼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延安。周总理当时已患膀胱癌,尿血严重。然而心系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群众也敬仰总理。只要能看上总理一眼,一个眼神一个握手的肯定,都能激动很久,为了见总理一面,凌晨等在机场,车站!延安的人民敬爱共产党敬爱红军,把孩子送去当兵,能在总理身边做警卫员是至高的荣耀;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因为这件衣服是当兵的穿过的,说起来都很自豪。那是他们的信仰。信仰不变,初心就不会忘!影院里哭泣声此起彼伏,可是除了现场的4D效果和伟人的事迹带给我们的暂时的心灵澎湃,走出影院,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能否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一点养分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力量?如果有,那比影院的眼泪有价值多了!我们这一代,什么好日子都赶上了,不用参加战争,不用吃粗糙的小米饭,因为之前的路都已经被铺平铺好了,谁铺的?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伟人们,可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又有多少人是认识这些伟人的?昨天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我给我侄子和孩子们讲我看的影片,我上初中的侄子说,他们学校也经常组织看这种红色电影,进行红色教育。上小学的小侄子告诉我,现在课本上的“守株待兔‘都是文言文的了,我们现在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感谢政府,感谢党中央,感谢教育部的改革!我正在焦虑如何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原来国家正在重视正在改革这一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年轻人们都在讲究流量,打开热搜、满屏的都是某某和某某离婚,某某和某某分手,不断地炒作不断地抬高,哪个明星网络评论高,就去追哪个“这些情况会大大减少!而那些对社会对祖国有真正贡献的人们如屠呦呦、袁隆平会被社会推崇,真正成为社会的一股正能量,激发我们努力前进!我们继续回来谈谈电影中的周总理......电影里周总理最喜欢最怀念的就是这碗小米饭,这一碗饭,吃出了他们那个年代很多的真情实感和社会现状。虽然贫穷,挨饿,但是他们那种精神支柱的力量是富有的。这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老百姓们只要能看上总理一眼,一个眼神一个握手的肯定,都心满意足,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亲手送到总理的手里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总理还记得他们,更值得自豪,他们过得拮据,过得辛苦,可是却不敢在总理面前表示出来,难得能吃上一回小米饭,开心的多吃了两碗,以为总理没看到,这段特别心疼。知青们把自己的科技成果献给总理看,特别的骄傲和自豪;为了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好,在他们眼里,是毕生的作业。而总理也是日日夜夜的把延安,把乡亲们放在心里,身体不能坚持,还是借着机会奔回延安,想要看看家乡的乡亲们现在过得好不好,家乡现在建设的好不好,当他看到乡亲父老们背着他在藏藏掖掖的时候,我看到他眼眶红了,是心疼了,是怪自己没有把家乡建设好了。而乡亲们,总想着把自家最好的东西就给总理。影片里的音乐总是出现的那么恰到好处,每当那充满着回忆又悠长的音乐响起,仿佛就有声音在你耳边说:“准备好眼泪。”紧接着也就如约感触流泪。周恩来总理思念延安,延安的人民们也都思念他。感情这种东西是互相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像总理一样时刻把群众的苦难放在第一位是职责!就像党章中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我们不能忘记。当你心怀信仰的时候,精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可以战胜物质的困难,肉体的痛苦。我想,至少在那个时候,支撑着总理和群众的,都是这精神的信仰吧。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总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周总理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上说的一样:“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本文标题:“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共产党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57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