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就业环境及就业政策主讲:武焱旻一、就业环境因素就业政策导向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这是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根本、最原则性的法规。其他的一些部门性、地方性的就业法规都是以它为基础的。一、就业环境因素当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影响当年人才的总体需求,而区域的经济形势不但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而且也引起人才的流向不平衡。一、就业环境因素就业率描述0102030405060708090100研究生就业率%本科生就业率%高职就业率%2003年2004年2005年一、就业环境因素当年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就如同商品的“订单”,预示着就业环境的冷暖。一、就业环境因素当年毕业生情况2005年陕西高校共有毕业生152312人,比去年增加27402人,增幅达22%,其中研究生11180人,本科生66978人,高职74154人。二、就业环境的利用抓住积极的环境因素各种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最新政策。比如《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列出了众多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支持对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有了这些政策支持,服务西部就可能更有成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转变。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用人时,已经逐渐走出“重学历”的误区,更加注重考核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这使每个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需求信息的公开、透明,促进了招聘用人的公平、公正,“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今天的人才市场已经十分少见。二、就业环境的利用改变消极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而言,最消极的环境因素,莫过于就业形势十分紧张,所学专业无人问津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这可能是目前针对消极环境因素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二、就业环境的利用人人都满意的“好工作”是有限的。大学生就业首选大城市、大单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怎么办?何况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学生步入社会,首先需要生存,有生存才可能发展。其实,并不是只有大城市、好单位才能施展才华,小地方也能提供机遇。关键是看自己,如果没有真本领,即便到了一个“好单位”,也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什么是“好工作”,下判断还为时过早。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对好工作的理解,多半来源于长辈和社会舆论。一味追求自己并没有实践过的“好工作”,并希望“一步到位”,不一定有利于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终老的情况已成为过去。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在一个单位完成,而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在大企业还是乡村,只要用心,只要留心,都能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并为长远的职业发展生涯奠定基础。2、1人人都满意的“好工作”是有限的。大学生就业首选大城市、大单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三、当前我国的就业总体形势1、城镇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已达警戒线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的人数为7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据中国科学院2002年度《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披露,我国城镇当前的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为7.03%,失业率已到临界点,就业形势已经相当严峻。据国务院发表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统计,1998-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50多万人。据国家经贸委估计,目前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问题,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中,还有1/3的隐性失业,轮岗或长期不分配工作的人员有1900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估算,大约有2000万人隐性失业或就业不充分,从来自各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失业人员事实上2002年底达到2500万左右,面对如此多的失业大军确应高度重视。三、当前我国的就业总体形势2、农村剩余劳动力巨大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估计。低位为1-1.5亿人;中位为2-2.5亿人;高位为4-5亿人。据统计,我国农业人口是9.33亿人,农业劳动力是4.90亿人。其中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是1.32亿人,在全国各地外出打工的有0.8亿人。务农的人员则为2.78亿人。农业生产最多需要1.4亿劳动力,仅此估算,当前至少有1.4亿人剩余劳动力还应向城市转移,再加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的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进城务工的规模还可能加大和加快,这对城镇失业居民形成巨大的再就业压力。三、当前我国的就业总体形势3、新增就业劳动力增长加快、矛盾加剧新增就业劳动力是指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而带来的劳动力的增加。“十五”期间,正是我国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根据原国家计委提供,2001年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1100万人,2002年新增1400万人。按照劳动参与率70%计算,2001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近1000万人。“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升至峰值,达到465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与下岗职工不断增多,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又很有限,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这对社会的安定留有很大的隐患。三、当前我国的就业总体形势4、扩大就业的难题与失业率预测近几年再就业率逐年下降。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出现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减弱。由于乡镇企业也处于调整中,因此就业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最高峰时的1996年达到1.35亿人。由于乡镇企业大多属五小工业,资源相对浪费严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加之市场疲软,1997年后在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中乡镇企业有所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四年间(1991-2000)共减少了688万人。而城镇下岗职工失业率增加,不少城市为提高本市的再就业率,对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抬高了门槛,设置了障碍。由此可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更是艰巨。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今后的几年中,仍将存在大量的停产、半停产企业,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压力必然有增无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将有更多的人员下岗分流就业难上加难,结构性就业矛盾日渐突出。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01年2003年2005年万人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2、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劳动力一样,不存在统包统配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竞争筛选的结果是: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这种就业现象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学生所从事的也都是基层的一般性工作。(2)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扩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将有所下降。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3)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从世界经济发展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迅速增加,其就业人数在发达国家均已超过50%,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者比例仅为2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第三产业必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会从现在占GDP的不到30%,上升到50%左右。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的,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职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中的半数以上者是取得大学学历的人员。应该说,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在第一线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一线岗位就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表现。(4)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1-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而且待遇高于社会其他非受高等教育的人。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毕业生增幅超过职场岗位增幅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速高等教育发展,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保持每年20%~30%、150万人的增幅增长,一定程度超过职场可提供岗位的增幅,成为促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近140万,2002年为180万,2003年为225万,而2004年毕业生按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是285万,各地实际数字是263万。其中,由于近几年不少学校逐渐控制本科扩招规模,而加大研究生扩招规模,因此,毕业研究生的增幅最为明显,平均达30%以上。调查显示,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工作单位和对工作行业的期望恰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招人较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005年毕业生中虽然近半数对薪资要求不高,据中国人才热线的调查,毕业生最看重的是单位资质和发展前景如何,但仍是左右他们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2)影响就业因素呈现结构性失衡调查显示,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这几种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一般而言,男性、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和理工科毕业生相对其他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使得这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呈现结构性的失衡。由于以上影响就业因素的失衡状况,使得现在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形式上寻求平等,而难以得到实质上的平等。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3)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当前,职场普遍的“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往往是2~3年)工作经验,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无法获致的。在调查中,毕业生反映不管采用哪种求职方式,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工作经验,虽然目前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公司招聘人员更注重阅历而非学历,这成为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4)人力资本含量低于职场期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5)毕业生“薪情”期望过高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内在观念性因素影响较大,其突出表现就是当前不少毕业生对“薪情”,即薪酬情况的期望过高。而且,毕业生的“薪情”期望值与生源、学校、学历和专业等情况密切相关。(6)就业途径及其成效有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通过参加招聘会、上网和熟人推荐等三种途径,从整体情况来看,求职可资借助的有效途径有限。四、各地就业政策2005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程序一、各主管部门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须在市人事局下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控制数内进行。二、各用人单位须在教育部直属院校、其它部委所属院校、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及列入“211”工程的地方院校范围内,引进紧缺专业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三、各用人单位要求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原则,引
本文标题:就业环境及就业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