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脑立方教案样例(精选4篇)
脑立方教案样例(精选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脑立方教案样例(精选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2.能用立方厘米这一体积单位测量较小物品的体积2.教学重点/难点1立方厘米的认识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比较下列物品的体积大小⑴两个大小不一的木块,比较它们的大小?⑵乒乓球与排球的比较⑶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球的比较⑷„„师: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红木块的体积比蓝木块的体积大,那么具体大了多少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体积单位2.出示课题:立方厘米的认识师: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用重量单位,比较物品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比较物品表面的大小要用到面积单位,同样比较物品的体积要用到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二、新课探索1.探究一:1立方厘米认识⑴通过课件演示1立方厘米。它是正方体吗?如何验证?⑵请学生测量一下小正方体各棱长的长度?这块白色积木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⑶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可以记作25px3。板书:1立方厘米25px3⑷请学生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2.现在有没有办法知道红蓝两块小木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媒体演示,将立体切割成整数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说出两块木块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师:你是怎样算的?还可以怎样算?3.探究二:2个1立方厘米请学生用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一搭。它的体积有多大呢?还可以怎样搭一搭?小结:无论哪种情况,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都是2平方厘米。跟进练习:3个1立方厘米:请学生用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一搭。它的体积有多大呢?可以怎样搭一搭?用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多种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都是3立方厘米,也可以记作75px3。过渡语:用相同个数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搭成形状不同的图形,但这些图形的体积是相同的。三、课内练习1.练习一:⑴小胖用5~6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如下立体图形,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哪些是6立方厘米?⑵把12块的小正方体排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排法?(3)展示、交流(4)小结。1.练习二⑴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看不出有多少立方厘米)⑵讨论交流,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课堂小结四、本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五、课后作业:找一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人琴俱亡》教案模板【第二篇】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一、课堂学习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16篇,结合其余18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1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二、课后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1、给下列字注音猷()笃()恸()舆()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素好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乃英雄也()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1)语时了不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索舆来奔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便径入坐灵床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教学设计教案【第三篇】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2.通过探究、观察、比较等方法,进一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3.通过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习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1.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2.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了解?3.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揭示课题:长方体与正方体二、新课探索㈠探究一:长方体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a、请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b、讲解棱的概念,请学生指出长方体的棱c、顶点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带着下列问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结果填入表中⑴面:面的数量、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大小是什么形状?⑵棱:棱的数量。棱长特点⑶顶点:顶点的数量3、小结:面、棱长、顶点的特点(1)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2)长方体中,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㈡探究二、正方体的特征1.请学生小组合作,带着问题,通过对学具的研究和讨论,进一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⑴面:面的数量、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大小是什么形状?⑵棱:棱的数量。棱长特点⑶顶点:顶点的数量2.汇报交流1.小结:⑴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⑵正方体是由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㈢探究三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1、借助学具观察,你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与棱、顶点有哪些特点?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课件演示)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各自的特点以及异同点,明白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三、课内练习:1.练习一下图中有几个长方体,几个正方体?可出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1.练习二、填空:⑴一个正方体的一条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所有棱长之和是_________厘米。问:正方体有多少条棱长?这些棱长有什么特点?如何求所有棱长之和?⑵用一根长48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棱长为_________分米。问:题目中的48分米就是正方体的什么?应该怎样求一条棱长?(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之和是_________厘米。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的棱长之和可以怎样求?2.练习三⑶若长方体的长为a厘米,宽为b厘米,高为h厘米,请用字母公式表示下列数量:①底面积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②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③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④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1.练习四一条小虫从下图长方体的顶点A出发,沿着棱爬向另一个顶点B(每次只能经过三条棱),爬行的路线一共有________条。课堂小结课内小结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课后习题一、课后作业同桌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左脑和右脑》教案【第四篇】5、左脑和右脑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左脑和右脑的分工不同,懂得二者各自的长处。2、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明确要如何开发左、右脑。教学准备:左脑、右脑的挂图。教学过程:一、教师讲故事。有一天晚上,小明睡着了,他的左脑与右脑却吵了起来。它们都说自己的功劳最大,少了它不行,最后差点打了起来。后来,大脑爷爷向左脑和右脑讲起了它们的故事……二、出示挂图。教师与学生观察挂图,通过挂图,结合刚才的故事展开讨论,从讨论中总结出左脑与右脑的分工。三、学生汇报。
本文标题:脑立方教案样例(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3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