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法王小龙第一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定义和分类•在通常意义上来说,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这一环境也可以叫做人类环境,简称为环境。•各国立法对环境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演绎式、枚举式和混合式三种。环境的常见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按环境要素分,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3、按照环境的功能分,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交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等。4、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分,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人类:1、一定质量的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条件;2、是人类取得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3、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的场所。(二)人类对环境:人类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或良性或恶性。三、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环境问题: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分类•(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二)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而使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1、环境破坏: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2、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向环境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以致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长和发展的现象。•在法律上指,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或能量使其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强度超过了适用于该环境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第二节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的定义•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1、预防环境污染;•2、防止环境破坏;•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保护环境是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我国环境状况的严峻现实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三)保护环境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概述•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三、环境对发展的作用(一)环境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二)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三)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第四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二)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二、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章环境哲学基础•第一节环境哲学的概念和内容•一、环境哲学的概念•环境哲学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中心的最基本的世界观,是研究和修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学问。环境哲学首先是一门基础科学,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它探究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然后才是一门应用哲学,它指导着人们安身立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环境哲学的研究内容•(一)哲学的学科结构•第一层次是元哲学,即最高层次的哲学,它探究宇宙世界的最根本的问题并形成宇宙观和世界观。•第二层次是基础哲学,它是元哲学的理论支柱和理论基础。•第三层次是应用哲学,是最低层次的哲学。•(二)环境哲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哲学是研究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哲学问题,研究环境问题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能够为环境问题解决提供的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节环境伦理•一、环境伦理学•(一)伦理学•伦理是人们在处理和调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原则。•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的道德知识体系。•(二)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问。二、环境伦理•(一)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以人的利益为衡量万物的尺度和标准。•(二)动物解放/权利论•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个体主义环境伦理。(三)生物中心论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四)生态中心论•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整体主义环境伦理。•1、大地伦理学•2、深层生态学•3、自然价值论•4、盖娅假说第三节环境意识•一、环境意识•(一)环境意识的概念•环境意识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总和,包括理论、思想观点、情感意志、伦理道德、政策法律、价值观念等。•(二)环境意识的构成要素•1、环境认识观;2、环境价值观;3、环境伦理观;4、环境法制观;5、环境保护行为观。(三)环境意识的分类及多维性•1、浅层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浅层环境意识是以人为中心;而深层环境意识不仅关注人的利益,而且关注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2、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3、环境意识的多维性•(1)环境意识的静态组成•(2)环境意识深度层次•(3)环境意识的人群层次•(4)环境意识的空间属性•(5)环境意识的时间属性。二、环境意识的发展与传播•(一)环境意识的发展•(二)环境意识的传播•环境教育是把少数人的环境意识广泛传播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基本途径。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有:•1、综合性原则;•2、道德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参与性原则;•5、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第三章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基础•第一节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环境科学的产生•二、环境科学的发展•(一)环境科学从单学科研究到分支学科体系的形成•(二)环境科学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整体化发展•环境科学的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人类中心性。第二节环境科学的体系•第三节环境法沿用的环境科学概念•第四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四、现代生态学时期第五节生态学重要规律•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一)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规律”•(二)通过食物链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相生相克规律”•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三、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六、反馈调节规律第六节环境法沿用的生态学概念第四章环境经济学基础•第一节什么是环境经济学•一、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它的三个分支学科是污染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功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环境资源核算以及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等。•功能:•(一)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三)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是指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特征一: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特征二: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满足以上特征之一,即可称为公共物品。二、外部性理论(一)外部性的定义是指一个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产生了影响,而其并未此影响进行赔偿(假如是负的影响)或因此而获得补偿(假如为正的影响)。(二)外部性的类型1、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2、货币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3、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三、产权理论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运用这些财产去做某些事。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的着眼点在财产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除了法律明确禁止的,其他一切权利都归财产所有者。而产权的着眼点在与财产有关的某一权利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某一财产的某些法定权利有可能归非财产所有者。在环境问题上,产权的完全明确是做不到的。理由是:第一,究竟在哪些问题上需要明确产权;第二,人们是否愿意明确产权。四、经济效率理论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对整个社会而言,经济效率涉及在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以便实现社会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障碍:信息不对称;垄断;行业壁垒。五、物质平衡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能量守恒定律。•资源和废物的循环。第三节环境资源的经济评价•一、环境资源经济评价的含义•是指有关人员为了特定目的,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对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损害和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的过程。•环境资源是一种资产,它会影响到人类福利水平以及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二、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环境资源的价值被称为总经济价值,它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其二,非使用价值或内在价值。而其中的使用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它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自己将来的使用价值、自己后代的使用价值以及其他人将来的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们所认可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第四节环境经济政策•一、环境经济政策的内涵与特点•(一)环境经济政策的内涵•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标准、必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二)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二、环境经济政策的设计原则三、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标准(一)环境效果原则(二)经济效率原则(三)公平原则(四)管理的可行性(五)可接受性原则四、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一)环境收费•是与污染有关的活动为其所产生的污染所支付的价格。它具体包括:•1、排污收费;•2、使用者收费;•3、产品收费;•4、管理收费。(二)环境税收•环境税或污染税是以环境特征为依据所开征的一个税种,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为征税对象。它具体包括:•1、硫税;•2、臭氧耗损物质税;•3、碳税;•4、燃料税;•5、污染产品税。(三)价格政策•资源的定价应为全成本定价,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资源生产成本;•2、资源消耗成本;•3、环境污染成本。(四)排污交易•(五)押金制度•(六)补贴政策•(七)环境金融政策•(八)环境证券•(九)环境基金•(十)环境责任保险•(十一)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第五章环境法概述•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一、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环境法的特征•1、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2、环境法是社会法。•3、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4、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本文标题:新环境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7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