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 精编中国近代战争教案优秀范例3篇
精编中国近代战争教案优秀范例3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查阅和下载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学习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合作学习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下是网友收集的中国近代史战争教案。我希望你会喜欢它们。精选中国近代战争教案优秀范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五、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附: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二、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三、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四、北朝的形成精选中国近代战争教案优秀范文3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3、解决办法(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2、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板书)(二)、《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板书)(三)、地动仪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课堂小结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精选中国近代战争教案优秀范文33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B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C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D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提示:课本P74-77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一、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45年8月――46年夏(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合作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①时间:1945年8月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③意义: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合作探究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2)政协会议。1946年,重庆。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1)时间:1946年6月(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3)从1947年春起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向其他解放区举行全面进攻,中国人民自卫的解放战争开始了。在敌人的全面进攻面前,人民解放军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战略方针。互相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大规模运动战。经8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蒋军的全面进攻受挫,机动兵力锐减,从1947年3月开始,被迫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设问:为什么重点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呢?蒋介石集团的战略企图是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与人民军队的主力决战,并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到8月间,蒋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基本上被粉碎了。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指挥下,5月中,发动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电影《红日》),不久,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为配合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合作探究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合作探究4: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1)时间:1947年6月(2)主攻方向:中原(3)标志: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过渡:1948年夏,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合三大战
本文标题:精编中国近代战争教案优秀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79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