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与健康概论-PowerPoint演示文稿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论§1-1环境的概念张文杰2一、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一)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经济、文化、人际、社会心理原生环境primaryenvironment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二)环境分类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健康因素不利健康因素促进健康地方病“正常”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不正常”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破坏生态平衡:次生环境质量恶化保持生态平衡: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引起疾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含量异常,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出现的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的疾病称为~。环境问题:1.原生环境问题2.次生环境问题3.社会环境问题(三)生物圈:地球表层有生物存在和生物活动的范围称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下11KM的地壳层和海平上约10KM的大气层(四)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Ecosystem二级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空气、水、土壤、太阳辐射等)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无机物光能有机物化学能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物(五)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六)食物链(foodchain)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对人类重要性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表1-1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环境状态环境中浓度(ppm)富集系数海水5.00×10-5藻类植物4.00×10-28.00×102鱼类2.074.14×104水鸟类75.501.51×106食物链多氯联苯的生物聚集性水生植物水生动物胡瓜鱼鲑鱼银鸥卵(一)统一性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动态平衡,形成统一体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二)适应性生理生化调节,动员防御系统,与不利环境因素保持平衡,适应环境例如:人体对高原缺氧的适应(三)相互作用主动依赖、适应环境,人类生存、发展适者生存的定律被破坏第二节环境的要素空气水土壤食物形态与组成属性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人为原因(环境污染)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燃料燃烧工业废水污染或灌溉农田(汞;镉;砷)空气水土壤食物化学组成变化(一)化学因素Chemicalfactor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烟尘挥发性烃类CHx重金属化合物Pb,Mn苯并芘B(a)P气象因素(微小气候)放射元素——电离辐射生活、生产环境阳光电磁辐射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异常气象物理因素变化放射物质使用微光、激光应用机器、交通噪声、振动(二)物理因素Physicalfactor(三)生物因素Biologicalfactor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原虫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生物病原因子旧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霍乱、伤寒、鼠疫、炭疽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alpsychologicalfactor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论§1-3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第三节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一、人群健康反应谱1、正常调节2、代偿状态3、失代偿状态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一、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剂量死亡患病准病态健康正常调节代偿失代偿个体对环境异常改变将经历以下几个反应过程:1、正常调节13页2、代偿状态:从预防医学角度认为,处于代偿状态的机体不能认为是“健康”的人,而应看做是疾病临床前期。3、代偿失调死亡患病生理反应异常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负荷增加受影响人群的比例对健康有影响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群体对环境的构成和状态的异常改变将经历以下几个反应过程:1、人群健康反应谱(个体敏感度不同所致)2、高危人群(highriskgroups)是指对环境危害因素易感并具有较高危险性的人群。与易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发育程度、健康状况、生理营养状况、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二、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一)理化特性(二)作用时间、接触剂量(三)个体感受性差异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生理状态以及遗传因素决定的易感性。(四)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二)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主要因素)接触剂量2、作用条件作用时间进入途径3、个体感受性差异:如人体的健康状况、性别、年龄、生理状态、遗传因素等。4、多因素综合作用:呈现为相加作用、增毒作用或拮抗作用三、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一)吸收:消化道、皮肤、呼吸道(二)分布与蓄积(三)转化:解毒;活化(四)排泄:肾脏、呼吸道与肠道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空气土壤水食物环境污染物肺皮肤肠道血器官靶细胞排泄转移蓄积呼吸道特点:1.吸收迅速:肺泡表面积大(50~100m2)肺泡壁薄(1~4μm)肺泡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2.不经肝转化、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3.凡呈气体、蒸汽、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经呼吸道进入。4.脂溶性气体或能与血液成分结合的气体吸收更多更快。吸收:皮肤特点:1.经皮吸收途径:①表皮②毛囊、汗腺、皮脂腺;2.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的物质易通过皮肤吸收:有机磷农药、汞、砷;3.皮肤被破损时,易从皮肤吸收;4.吸收的毒物不经肝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吸收:消化道(主要途径)特点:1.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消化道吸收;2.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因为吸收面积大;3.不同pH物质在消化道吸收不同部位吸收程度不同;4.某些化学物进入消化道后形成新的化学物质,改变其毒性。吸收:主要在肝脏进行:可发生解毒、活化在本内的转化:分布污染物血浆蛋白结合器官组织分布特点:1.分布不均匀,某种毒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亲和力。2.重新分布3.机体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血睾屏障分布和蓄积:污染物肾脏呼吸道肠道排泄:回顾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环境与健康概论-PowerPoint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8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