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 11一20各数认识整改措施(最新4篇)
11一20各数认识整改措施(最新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11一20各数认识整改措施(最新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第一篇】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仪征市实验小学潘媛媛《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四、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红花背后的神秘数字,让孩子无序地站立,使学生产生想把他们排一排的想法,在排队中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第二篇】《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扎佐中心小学:杨林教学内容:苏教版(2011修订版)一年级教材上册82—83页的“认识11~20各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2、让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3、让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2、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是1个十,2个十是20。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小棒2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唱好不好?在唱的时候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一边唱一边记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数?(课件出示)2、提问:谁来说说歌曲中出现了哪些数?(师作相应板书)除了歌曲中出现的数外,我们还认识了哪些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更大更大的数,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它们?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更大的数。板书:认识11~20各数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一)认识“10个一是1个十”师:小猴子想数12根小棒,可是半天都没数出来,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它,愿意吗?那你能数出1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吗?学生动手操作,指名汇报。师:小朋友们真是心灵手巧,不但都能正确地数出12根小棒,而且也摆得很整齐。可是小猴子觉得每次要数出十几根,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学生摆法。(课件展示)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多少根捆成一捆?我们一起来捆一捆好不好?那12根小棒是几捆带几根?这一捆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有几个一根?板书:10个一那这一捆小棒又是1个几呢?板书:1个十师:这一捆小棒可以用10个一表示,也可以用1个十表示,那10个一和1个十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呢?学生思考回答,师补充板书:10个一是1个十提问:反过来,一个十里面有几个一呢?(二)认识11~20各数1、先摆11根小棒师: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怎样摆才能看得很清楚?学生活动,同桌交流摆小棒的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指名展示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课件展示)交流时提问:11根小棒就是几捆带几根?那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小结:我们摆11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在左边摆1捆,再在右边摆1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2、摆其它十几的各数(1)摆13,展示摆法,说一说。(课件展示)交流时提问:13根小棒就是几捆带几根?那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你还能像老师这样很快地摆出11-20间的其它数吗?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数,然后全班交流。(师将学生摆的数写在黑板上)3、认识20(课件展示)师:下面大家摆19根小棒。说说你是怎样摆的?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现在老师在19根的后面再添上1根小棒,谁知道是多少根小棒?那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是20根小棒吗?现在有几个十?板书:2个十2个十就是多少?板书:20反过来,20就是几个十?4、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1)黑板上的这些新朋友有没有按顺序排列?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2)读教材83页“想想做做”第2题直尺上的数。读数时可按不同顺序读一读。(3)完成教材83页“想想做做”第3题。读数时师可适当增加难度。(4)增设“想一想”题目,师生共同完成。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1、“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展示)学生先自己估算,再全班交流答案。指导学生可以先圈出10个,再数一数。2、“想想做做”第5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懂图,并读一读这些数。讲解红绿灯图时进行安全教育。3、“想想做做”第1题指导学生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4、“想想做做”第6题请同学们从书上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四、全课总结,课外拓展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2、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找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我们今天认识的数。板书设计:认识11—20各数01234567891010个一是1个十111317151614121819202个十是20认识11~20各数评课【第三篇】《认识11~20各数》评课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一、重视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羊羊运动会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运动员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来又要求学生数一数、捆一捆,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然后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操作、观察获得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建立表象,并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逐渐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二、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12的计数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余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基础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课堂上,小朋友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摆可以看得很清楚,并由此明白12的组成是1个十和2个一。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这里,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完成12根小棒的数数和“看得很清楚”的摆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三、让学生通过数数、观察,进一步形成数的组成表象,并能抽象表达。在“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和数出12根小棒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和初步了解12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教学再分两个层次安排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表象,加深对十几和二十是多少的具体意义认识。第一层次是其他十几的数,第二层次是20。老师先摆出14,让学生“数一数”,通过观察和数,知道1个十添4个一就是14,进一步体验这个数的组成。接着让学生摆15,19等,进一步加深对十几组成的认识。学生经过多次数和摆,可以发现有“1
本文标题:11一20各数认识整改措施(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87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