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报道亟待走出“围城”
088SouthChinaTelevisionJournal/2009NO.06南方电视学刊专业媒体阳春白雪说起中国的环境报道,其实一点也不落后。早在1978年,《环境》杂志(月刊)就已经创刊,原名《环境保护知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第一本科普杂志,也是目前国内读者最多、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环境科普期刊。随后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办,这是属于全球唯一一张国家级的环境保护报纸,也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直属的新闻机构。随后,各类环境保护类的报纸、期刊层出不穷,电视上的环保节目也时有更新。《幸运地球村》是湖北电视台卫星频道自2004年起推出的一个大型综艺型环保栏目。作为湖北电视台突出公益特色的一个重点栏目,《幸运地球村》自开播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电视环保节目可能的新形态,以期能在日新月异的屏幕上张扬个性、独树一帜。包容的节目形式,既有纪录片型的外景,也有歌舞、小品、诗朗诵等各种文艺形式;既有专家访谈,也有观众参与的游戏。很可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环保类栏目,并未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尴尬的局面:这些极具权威性的环境报道,极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书报摊,更少出现在日常的电视节目中。再细细一看,这些报刊杂志甚至电视节目,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或省级环保部门直接出资、直接管理的媒体与节目,虽然权威性不容置疑,但种种偏向于政策性、行业性的报道,会不会过于阳春白雪,恰恰妨碍了环境报道进入寻常百姓家呢?随手翻开一份《中国环境报》,《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哲学思考》、《谁能帮环境产业摆脱原始竞争》、《本报专刊:污染减排强力推动发展转型》几个题目映入眼帘;随便翻看十几个省级电视台的节目,环境报道的篇幅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些,要么是形式单一的专题片、说教片,要么是漫长无味的专家访谈。毫无疑问,这些报道有深度、有高度,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的方向、对经济的影响等等,但这样学术味十足的报道,的确让平常百姓望而却步,也正正解释了,为什么环境报道似乎只是行业内的业务宣传简报,越做越高深、越做离百姓越远。的确,环境保护是大事情,是严肃的科学,但同样是需要每一位公民携手支持的,如果媒体没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老百姓清楚了解与知道,这样高深的东西,又让谁去坚持,谁去执行呢?主流媒体被动偶然当然,在全世界高举环保大旗的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并没有错过,我们依然用诚恳的态度,做出了许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环境报道。以下是笔者选取的今年四、五、六三个月以来,各大主流媒体的一些环保报道标题:《山西万荣:污水浸农田耕作成难题》(山西卫视2009年6月15日)《黄浦江上游绿萍泛滥已经形成带状污染》(新民晚报2009年5月31日)《广州西部三家水源地水质极差陷入尴尬境地》(南方日报2009年5月21日)环境报道亟待走出“围城”文⊙南方视窗ProspectofSouthChina/2009NO.06089《长春南湖大面积爆发菹草》(新华社2009年5月20日)《“我们死定了”:中国近百癌症村悲歌》(凤凰博报2009年4月27日)《湘江告急: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4000万人饮用水安全》(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4月27日)《黑龙江拒曝光违法排污者部分记者愤然退场》(新华网2009年4月21日)以上报道既有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也有网络媒体。从标题上,7份报道中有5篇报道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例如山西的污水浸农田、长春大面积爆发菹草、湘江重金属污染等等。查阅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不难发现,有80%的报道是突发事件。以电视为例,关于污染事件揭露的报道,近年来最为出彩的要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与法》节目。《经济与法》是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与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合办的法制专题栏目,自2003年2月开播以来,始终以“推进中国市场经济规范进程”为宗旨,随后推出了“环境保护系列节目”,良田废弃、水源污染、违规建设、偷排偷放,都在节目中被一一曝光、揭示幕后真相,该节目也成为各地群众反映污染事件的大平台。而在地方媒体方面,各地民生新闻也开辟篇幅揭露环境污染事件的报道,例如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630新闻》,在2009年11月4日的新闻当中,就有《清远龙塘:冶炼厂污染百亩农田一句赔偿了事》、《惠州永平:13个石场11个没环评》、《李坑垃圾厂二期“低调”开工》三条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占版面上四分之一的篇幅,同期其他民生节目,也主动参与环境污染的报道。毫无疑问,这类报道由于揭露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不良后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将污染源的始作俑者公之于众,也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大大发挥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效。但不能忽视的是,如果大部分关于环境的报道,都是这种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我们的环境报道,就存在了一种偶然性,也存在一种被动性,“出事了,大报道;没事情,没宣传”。而且,这些报道基本都被蒙上了一层灰黑色的沉重基调,让大众产生一种错觉:环保,不是我们普通市民可以参与的事情,都是职能部门才能处理的“大事件”。环境保护与普罗大众的生活越走越远,背离了环境报道的初衷。作为环境报道,电视媒体无疑是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它特有的声、画效果,可以最直接地把生态环境的现状展现在大众面前;它广泛的覆盖,可以把召唤直接传送给大众。可惜,随手打开电视机的任何频道,除了环保部门特约赞助的个别情况,我们基本看不到专门针对环境报道的版面,各大主流媒体,依然是时政、民生、娱乐三大板块,或许当中还会有汽车、楼盘、保健养生等节目,环境报道似乎一直不是主流电视媒体的重点。同时,目前环境议题的相关报道模式滞后,基本是使用“突发事件——责任追究——质问职能部门——大力呼吁”这种报道模式,以事论事的痕迹很重,报道内容缺乏广度、深度和持续性,关注面小,同时也缺乏后续报道。此外,由于环境报道需要一定的环境知识,目前大部分的记者、编辑,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导致许多记者、编辑对环境报道浅尝辄止的原因。国际媒体先行一步与中国目前的环境报道相比,欧美地区的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无疑先走一步,基本形成了常规的、具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在美加地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环境报道节目《环境报道》(theenvironmentreport),该节目最早于1993年在密西根公立电台播出,如今已经是脍炙人口的环保节目。《PlanetEarth(行星地球)》英国BBC生态记录片,从大海、沙地,到蔚蓝的天空,从北极熊、企鹅,到长臂猿,《行星地球》一一追踪、一一关注,用精彩的画面、专业的讲诉,将我们生于此、却不了解的地球生态一一展现,在全球都有大批的追随者,节目甚至翻译成中文版本出版发售。而要说到在环保方面走得最彻底的媒体,非Discovery探索频道莫属,旗下的动物星球频道、科学频道,开拓了生态环境报道的新模式。同样,他们也看到了中国环境报道的空白,2008年底起,Discovery陆续在全国十座城市展开《绿地球》环保专题栏目全国推广行动,每周三固定为中国观众奉献一小时的绿色生活资讯,《绿地球》专题包括《从地球出发》、《同心协力救地球》、《生态科技绿生活》、《乐活发明家》、《生态之城》五大系列环保节目,以前瞻的视觉和寓教于乐的节目内容,将解决目前最为迫切的环保问题带入公众的视野。此外,Discovery还跳出了电视传媒的框框,它拥有各个平台——平面(《Discovery探索频道杂志》、高清、网络),满足观众的的知识渴求和好奇心,成为连续十一年在亚洲富裕人群中排名第一的电视频道(1998年至2008年《泛亚媒体调查报告》)。在广泛赢得赞誉的同时,它也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每月达八千三百多万付费电视观众。除了媒体自身的努力之外,一些机构与部门也为扩大环境报道出谋划策。为了解决媒体对环境专业知识的缺乏,一些机构主动与媒体合作,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例如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090SouthChinaTelevisionJournal/2009NO.06南方电视学刊约第15次缔约国大会,有望通过达成“后京都议定书”而决定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英国文化教育处与媒体开发气候变化媒体在线(MediaNet)向新闻记者提供气候变化最新资料的在线资源,也是电子学习培训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媒体网络。活动面向新闻记者和新闻专业的学生组织了气候变化报道推介活动,并组织获奖者去实地采访学习,鼓励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报道气候变化。活动的优胜者将获得资助参加、报道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有机会访问气候与环境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以及著名科技媒体等。环境报道也要打品牌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就制作了大型环保类节目《环保前线》,关注中国人自己的环保故事、环保现象和环保人物,并在全国近百家电视台同步播出,每周一期。《船上人家》、《救助天鹅》、《寻找失散的野牦牛》、《海洋馆之恋》、《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一批节目,制作团队先后和高校、保护区等部门合作拍摄,用镜头真实记录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路程,记录下中国在环境保护的进程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动人的瞬间,凭借全国各大电视台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打造,节目已经成为当下环境节目的一个品牌,但可惜的是,节目并没有像其他娱乐节目一样,在社会获得广泛的知名度与支持率。认真察看节目播出的50个电视频道,都以各地市的科教频道、公共频道、教育频道、农科频道等弱势频道为主,播出也集中在非黄金时间,例如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6:30分,吉林公共频道7:20,甘肃经济频道00:45等等,而且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一些频道仅仅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悄无声息地执行,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节目。所谓50个电视频道播出,其影响力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是大手笔的纪录片,宣传与否,似乎有很大的差别。在2007年,一条由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根据环保事迹改编并担任线索人物,参与制作宣传全球变暖危害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风靡了全球,这部呼吁重视气候变暖问题的纪录片不仅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同名著作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主角”戈尔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重要的艾美奖;更重要的是,这位美国前副总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由于戈尔的介入,一时间,人们把环保与政治扯上关系,也有政治家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改为“诺贝尔政治奖”。其实,被誉为“最聪明的美国人”的戈尔创作环保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我们无需争辩,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这个宣传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震撼了全世界。北美掀起了一股环境保护的热潮,并把“全球气候变暖危机”这个话题推到公众面前,作为美国气候变暖的“明星代言人”,戈尔的足迹踏遍全球,从城市到农村,从会议室到大学讲堂,把他的环境保护理念带往每一个所到之处,而他的政治明星的身份,无疑为这些宣讲起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可见,环境节目也是需要打品牌战术的,也是需要宣传的。寻找合适的代言人,或者寻找恰当的宣传契机与方式,将为环境节目的突围而出增添动力。媒体应是环保排头兵在200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意愿去做事情,但是我们需要有推动力,我们需要媒体作为催化剂,使得这些决策都能够尽早地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包括未来的无碳世界的建设。我觉得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各种媒体和途径了解信息,并且我们在媒体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和兴起的运动已经造成一种非常大的声势,已经不亚于我们在某些国家看到的总统选举的声势。”2009年7月初,首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召开,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领衔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广邀各国政、商、学界要人研讨如何走出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之策。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接受专访,强调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之深重,经过多年累积,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逼近环境安全的底线,生态环境灾难就在前方!在过去两到三年,除了技术的发展,我们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
本文标题:环境报道亟待走出“围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9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