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精编小班音乐教案样例【精编5篇】
精编小班音乐教案样例【精编5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精编小班音乐教案样例【精编5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小班音乐教案篇【第一篇】活动目标:1、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学唱歌曲《理发》;2、大胆尝试用肢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现歌曲。3、感受与同伴一起表演歌曲的快乐。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5、巩固切分音符的唱法。活动准备:1、双响筒、黑板、节奏卡、记号笔,电子琴。2、木梳、剪刀、电吹风玩具各一个,3、音乐《看朋友》、《理发》P167、《别吵,小宝宝睡了》,娃娃两个。活动过程:一、复习歌曲《看朋友》:要求:唱准敲门的节奏。二、幼儿学习歌曲《理发》1、出示娃娃引出歌名《理发》2、以提问形式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A、理发需要哪些工具?(梳子、剪刀、吹风机)B、这些工具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剪刀剪头发)小结:剪刀是剪头发,梳子是梳理头发的,电吹风是把头发吹干的。C、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谁来试试?小结:原来剪刀剪头发的时候会发出嚓嚓嚓,梳子梳头发的时候发出唰唰唰,电吹风工作的时候发出呼呼呼的声音。3、放音乐让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4、请幼儿说说唱唱听到了什么。5、教师清唱让幼儿再次欣赏歌曲。6、再次请幼儿说说唱唱听到的歌曲内容。7、幼儿跟着教师的琴声一起学唱歌曲。8、重点、难点指导:(1)木梳、剪刀发出的声音。(2)小吹风,呼呼呼~~~这一句歌词,演唱时注意音准。9、幼儿继续学唱歌,教师关注个别幼儿,并进行个别指导。10、幼儿边唱边用肢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现歌曲。11、请个别幼儿进行表演,其他幼儿给他伴唱。三、复习歌曲《别吵,小宝宝睡了》活动反思本歌曲形象、具体的描述理发师理发的过程,赞美了理发师劳动时的美好形象,表达劳动是一件可贵的事迹。歌曲歌词口语化、形象、生动,便于幼儿理解。每个幼儿都有理发的经历,源于“生活即教育”,因此幼儿对理发过程中的基本步骤:洗头、剪头及理发时用到的工具:剪刀、刷子都有所了解。以上都是幼儿课前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理解歌词,便于幼儿记歌词。基于以上因素为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创造有利的先发条件。但歌曲中出现了几处跳音,考虑到以往班级幼儿没有真正认识和试唱跳音,因此学唱跳音是本节课的难点。小班音乐教案篇【第二篇】活动目标:1、喜欢音乐活动,对音乐活动感兴趣.2、感受和体验木偶跳舞的特点.3、能根据图片,在音乐的伴奏下,较协调的做出相应的动作。4、知道与朋友互换,可以得到更多的本领。活动准备:人体图;不同姿态{可以互相调换}的木偶图若干;红.黄手腕套{与幼儿人数相等};彩色笔;音乐;活动过程:1、“老师最喜欢跳舞,现在老师跳给你看.”教师随音乐跳舞,“喜欢可以和我一起跳.“你有什么感觉?”2、“刚才老师跳的舞和我们平时跳舞有什么不一样?”从动作上引导幼儿区分木偶和小朋友跳舞的不同.3、“木偶人跳舞哪会动?”结合幼儿的发言,教师在人体图上作记录.并丰富幼儿的知识:骨头和骨头连接的地方叫关节.4、“为什么木偶人只有关节在动?”告诉幼儿它没有生命,是用木头做的,而我们人有生命,挑起舞来就非常好看.5、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跳,“除了刚才做的,你还想做什么?”鼓励幼儿做出不一样的动作来.感受木偶跳舞的动作特点.二、进一步体验木偶人跳舞,学习看图做出相应的动作。1、“今天,我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哪里有些特别?”引导幼儿发现木偶身上有两种颜色,并请幼儿根据木偶的特点,给小木偶取名字.2、“小木偶要求你们也象它一样,一边红,一边黄.”请幼儿自己戴上手腕套,并和小木偶对比,是否一样.并和老师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尝试看图做动作.3、“你们的后面也有许多的小木偶,去找一个做好朋友吧.”请幼儿看自己的图片做动作,并互相学习.4、“小木偶还会变身呢.”请幼儿和身边的小木偶变身,并做动作,告诉幼儿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换,可以学到更多的动作.三、“小木偶累了,我们轻轻把它请下来,好吗?”幼儿再次和老师一起跳舞,离开活动室。活动后的反思:识,从“小木偶”动态的东西进入,把肢体语言,区分左右手,习惯的培养......非常自然的整合进去,体现了师生互动,克服了以往模仿和跟着老师做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愿意亲自尝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小班音乐教案篇【第三篇】活动目标:1、学会分辨大拇指和小拇指,并熟悉它们的名称。2、学习跟唱歌曲,尝试创编,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活动准备:双手的大拇指与小拇指分别画上逼真的笑脸。重难点分析:学习跟唱歌曲,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是重点,尝试创编歌曲是本课的难点。活动过程:1、师幼一起做拍手律动。2、出示画有笑脸的大拇指和小拇指,引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那让我们先请出第一位客人!它是谁?大拇指:我叫大拇指,小朋友们好!师:小朋友请伸出你们自己的大拇指,给客人打个招呼。幼儿:大拇指好!师:第二位客人也来了,看看是谁呢?小拇指:我叫小拇指,小朋友们好!师:小朋友请伸出你们自己的小拇指,给客人打个招呼。幼儿:小拇指好!3、采用拇指对话表演的方式熟悉歌词。(1)熟悉歌词。师:大拇指和小拇指今天要来我们班找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想找谁做朋友吗?(幼儿自由发言)它们要找另外一个大拇指和另外一个小拇指。到底有没有找到呢?我们来看看吧!(师边表演边朗诵歌词。)(2)提问:大拇指找到朋友了吗?它们见了面,是怎样打招呼的?(小拇指的提问同上)(3)请幼儿再完整听歌词。4、初步学唱歌曲。(1)师范唱一遍。师:大拇指找到朋友后,可开心了,还唱起了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2)师范唱第二遍。师:哇!它们唱的好听吗?徐老师也想唱了,你们听听王徐老师怎么唱的吧!(3)幼儿初步学唱,并能初步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师:你们想学大拇指唱歌吗?那我们一起来学学!(4)小朋友唱得真棒,再来唱一次。(5)请个别幼儿表演大拇指。5、学唱小拇指(1)小拇指:你们唱的真好听,我也要唱,我也要唱。师:你们听,小拇指也想唱了,让我们一起陪小拇指和它的朋友唱唱吧!(2)幼儿跟老师学唱小拇指。(3)请个别幼儿表演小拇指。6.演唱整首歌曲。7、游戏。(请一组幼儿躲起来,其他幼儿边唱边问,该幼儿边唱边做答并跑出来)小班音乐教案篇【第四篇】目标:学习听辩音的高低。准备:高人、矮人图片,《小手爬》录音带过程:一、通过视觉形象,引导幼儿感知听觉形象,听辩一个八度以上的音。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高人、矮人的形象。2、听高人、矮人唱歌(琴声),问:你能听出那句是高人在唱?那句是矮人在唱?高人和矮人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声音的高低。二、练习听辩音高相差较小的音。1、听歌曲《青蛙唱歌》,问:大青蛙和小青蛙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2、用身体动作表现。三、练习听辩不同音色的音的高低。1、引导幼儿倾听碰铃和大鼓的声音,问:应该用哪种乐器为大青蛙伴奏,用哪种乐器为小青蛙伴奏?为什么?2、表演唱《碰铃和大鼓的歌》,并用动作表现声音的高低。四、音乐游戏《小手爬》,辨别音的高低,初步感知音的上行与下行。1、边唱歌词边做动作。2、用“啦”音演唱,并随音高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设计思路:1、本活动指向对象为小班上学期的孩子,考虑到“听辩音的高低”是孩子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音乐能力之一,所以以此作为本次活动的目标。2、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听辩一个八度以上音的高低,到听辩五度、三度等音高相差较小的音,再加进音色的干扰因素,听辩不同音色的音的高低,最后,通过游戏,辨别音高的变化,初步感知音的上行与下行。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引导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音高的探索。3、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尽量采用直观形象和游戏的形式。比如,音的高低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有些孩子可能就是不能理解,但是高人、矮人的视觉形象就很容易理解,当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联系时,抽象的东西也变得形象了,孩子们很容易就能运用动作把自己感受到的音高表现出来。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游戏的形式,也有助于延长孩子的注意时间,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班音乐教案篇【第五篇】游戏目标:1、运用动作和声音表现挠痒痒的乐句。2、感受情景游戏带来的愉悦情绪。游戏准备:1、毛毛虫胸饰若干。2、音乐磁带。游戏规则:1、教师扮演毛毛虫,幼儿扮演大树。唱到135332/1--/处,教师挠大树痒痒,幼儿发出哈哈大笑或做出怕痒的样子。2、引导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边唱边做动作。活动反思:1观看课件,以故事的情景激发幼儿兴趣,为理解歌词作铺垫。2在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学唱歌曲的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3通过给幼儿挠痒痒为情景游戏作铺垫。4充分给予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促进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情景游戏所带来的快乐。5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幼儿边演唱歌曲边出活动室。
本文标题:精编小班音乐教案样例【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1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