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高中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学进度快。你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两年的课程。第二,大一新鲜,离高考还远。最容易玩疯了,走远了。原因:心理混乱,学业进步慢,自律松散,容易误入歧途。下面是网友整理的人教版义务高中历史2部分精选教案。希望你能有所收获!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11.童年时代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2.中学时代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3.大学时代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4.乡下两年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1)条件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深化认知]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晚年的困惑1.晚年的困惑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2.地位与作用(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认知]牛顿是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史料探究]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恩格斯(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牛顿(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牛顿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解。[答案]生活在欧洲科学革命的大时代;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忘我的投入与勤奋的探索;谦虚的态度;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结论形成]牛顿建立力学体系的原因及深远影响1.原因(1)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牛顿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创造了条件。(2)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条件。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和培根所倡导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法。(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4)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不畏艰辛、勇于牺牲的思想品质。他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2.深远影响(1)牛顿力学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将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2)牛顿经典力学揭示了力学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可以精确掌握力及其作用,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3)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揭示出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性和科学性,也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2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引言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结构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3(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过程与方法]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目。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中国古代有征收“泰半之赋”的时代。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_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三)问题解答[想一想]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议一议]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3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