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以下是网友整理的高一辛亥革命部分精选教案。希望你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2)通过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2)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实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840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步入了近代。中国近代史对中国人民而言是一部屈辱史,同时又是一部抗争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那么民族资产阶级能否扛起民主革命的大旗,最终结果又是如何?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入《辛亥革命》这一课。[讲授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几个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对于课本提及的清朝的“新政”和“宪政”改革,通过两段材料的呈现,肯定改革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却是被动的垂死挣扎。培养学生站在全面的立场评价历史本身的能力,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正因为改革客观的积极作用以及改革的本质,成为了革命爆发的原因。同时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条件。这一目的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于这部分知识可设计如下问题解决。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如何?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一)、爆发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临时政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高潮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目可设计如下问题解决:1、结合书本的内容,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2、关于《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可引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条文,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阅读课文后结合材料思考后,从三个角度归纳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材料三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3、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局根据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是?第一、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第二、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第三、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第四、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2、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3、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课堂小结]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扛起了民族革命的大旗,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2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二、重点难点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二)讲述: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_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同盟会。(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2、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3、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4、历史意义:提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答:_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_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三)小结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它为中国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中国主动与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一步,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未在中国实现,但中国人继续沿着孙中山的足迹勇往直前,不断完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板书设计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_清朝成为大势所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2、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东京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级革命政党,3、武昌起义:(1)时间:(2)过程:4、历史意义:五、教学反思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本课重新整合了教材,以孙中山在1894——1912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为线索贯穿本课所有内容,既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又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导入:2006年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140周年,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孙中山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在1894—1912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我们就以孙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共同学习辛亥革命。讲述新课: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教师补充“预备立宪”,指出它们的实质。同时放映出清朝晚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以达到论从史出,分析它们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4)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为中国的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依据:辛亥革命的爆发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是本课重点。难点:如何探讨辛亥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3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