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鲁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秀范例大全
鲁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秀范例大全以下是网友准备的所有与科举制度教案相关的资料。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你满意!鲁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教学重难点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梅戏《女驸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一首诗的末句进行解说,引出科举考试这一话题。二、明确目标:(重点突出,简明扼要)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三、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师: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生:(隋朝)师:现在,请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师: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生:(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生:(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见第9张幻灯片)。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第10张)合作探究一:科举制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结论:1高门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2地方官和高们权贵——失去“选官实权”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二)科举制完善于唐朝教师过渡: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唐朝时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教师介绍两科的内容,并以P19页史料为证“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然后介绍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分为三组,合作学习三位关键人物为完善科举制所作的贡献。学生活动:(分组学习,在书上勾划,派代表讲述,教师总结)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2.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3.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师生活动: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师: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1.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生:(学生自由回答)师: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生:(学生自由回答)师: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liuxue86.com生:(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师:(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同学派代表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生:(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可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教师过渡: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教师鼓励和表扬)教师总结:阅读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1、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锢人们思想、考试内容单一化,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课后小结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再由老师全面梳理本课知识点,完成板书。课后习题一、科举制的诞生(阅读17页课文、插图和资料,完成下列题目并记住)1.隋文帝开始用选拔官吏。2.时,正式设置科,按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1)。(2)。合作探究一:⑴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呢?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二、科举制的完善(阅读18页课文和插图,先在书上划线,然后讨论回答)1.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2.、、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3.唐太宗通过扩充规模发展科举事业。4.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5.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合作探究二:你认为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内容,你会怎样做?在这种规定下,你估计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合作探究三:结合第18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三、科举制的影响1.思考:根据20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2.阅读20-21页课文,按21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3.阅读21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按20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他的话有理吗?5.根据19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鲁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开发区锦程中学杨俊课型新知探索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历史内容分析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建全和完善。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放在隋唐政治经济繁荣的内容之后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一提到科举,学生们会联想到“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大部分学生知道科举制度,但只停留在知道它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个层面,对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产生的原因以及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知道不多。同时对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办法也不太了解,本课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点难度,但是也有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体会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当今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2.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活动,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本课的趣味性和直观性。3.能够较为具体的说出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理解谈谈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所产生的影响。评价设计一、.通过“自学释疑、印象科举”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二、通过“图说历史、感知科举”提供相关图片和史料,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科举制度,同时对科举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完成学习目标1、2、3.三、通过“你说我说,体悟科举”让学生时行思想的升华。完成学习目标1.四、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学习目标2.学习过程(一)导入:每年夏天,中国的城市里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科举制度在中国最终难逃被废弃的命运,消逝了一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究竟是怎么来的,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二)自学释疑、印象科举给学生们十分钟时间,自觉教材内容,之后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科举制度。1、不论后人对科举制有何评价,科举的历史都是中国文化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作用?2、科举制逐渐完善是在什么时期?举出完善科举制的三个关键人物。在古代,有文状元也有武状元,什么时候有状元这个称呼?武状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3、当时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哪些?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贴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多少年?有什么影响?(三)图说历史、感知科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如果你用心思考,你将会对科举制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1.科举百年祭,一百年在中国文明史上不过短短一瞬,但科举施行的历史却足有1300年。未知生,安知死,探求废除科举制的意义,必然要回溯这一制度从发芽抽枝到根深叶茂的成长史。材料:探究活动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的史料(前科举时代,上品无寒门),思考科举制度的确立在当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分析科举制度创立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有哪些?2.科举时代的“读书做官论”深入到每一个读书人的灵魂,为此他们也要付出很多。鲁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三一、课程内容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以真才实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以后有深远影响。也为以后学习第15课八股取士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体现了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尤其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对内选拔干部更广泛更开放,不仅寒士可取,少数民族人士也可取。对外,外国人也能来考试当中国官,洋人在中国当“公务员”。唐朝的开放胸怀在科举制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指出教材中的一点缺憾,教材中“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关于“人才”的提法不准确。“人才”与“干部”、“官吏”是有区别的。三、学情分析1、学生分析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渴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2、对学生所学知识和信息掌握情况的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里,学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不同,但对选官制还没有真正接触。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
本文标题:鲁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秀范例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8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