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考纲内容: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015年新Ⅰ3,2014年新Ⅰ3,31;新Ⅱ3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Ⅱ)2016年新Ⅲ,2012年非选择题血糖平衡及其调节(Ⅱ)2016年新Ⅲ30,2015新Ⅰ,2013年新Ⅱ30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Ⅱ)2014年新Ⅰ41.内环境的组成与性质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蛋白质无机盐、蛋白质媒介营养成分、调节成分、代谢废物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来源1.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2.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1.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1.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从消化道吸收而来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从消化道吸收而来2.内环境的稳态实质内环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如图)相关信号分子:a.神经递质;b.激素;c.抗体等特点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_______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条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有限必要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基础及调节机制:成分相对稳定人体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紊乱人体内环境稳态遭破坏的原因1.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2.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1.渗透压(770KPa)⑴渗透压的概念:即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⑵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⑶影响渗透压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4、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理化性质)1.渗透压(770KPa)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缓冲对:H2CO3/NaHCO3三、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缓冲对:H2CO3/NaHCO3⑴当机体剧烈运动,肌肉产生大量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时: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酶H2CO3→CO2+H2O⑵当食物中或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Na2CO3+H2CO32NaHCO3呼吸运动排出肾脏排出三、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渗透压(770KPa)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三、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判断正误(1)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015·海南卷,11C)()(2)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5·山东卷,4B)()(3)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2015·四川卷,5B)()(4)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15·四川卷,5D)()(5)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2013·海南,19D)()√××√√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食物空气营养物质O2气体CO2营养物质淋巴血浆组织液O2CO2代谢终产物泌尿系统皮肤尿液汗液细胞代谢终产物CO2O2营养物质病状名称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引起疾病的症状尿毒症高原反应感冒发烧严重腹泻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血糖过高三多,饥饿感强,身体消瘦体内缺氧,血氧过低头痛,乏力,心跳加快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疲倦,周身不适,恶心糖尿病实验十四生物体维持pH稳态机制的实验探究1.实验原理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流程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检测并记录初始pH→每滴入HCl或NaOH测定并记录一次pH,直至滴入30滴→以为纵轴、以为横轴将记录数据作图→比较并得出结论5滴0.1mol/LpH酸或碱的滴数液体环境3.实验对比分析(1)图解:①表示用NaOH对的处理。②表示NaOH或盐酸分别对的处理。③表示用盐酸对的处理。(2)结果: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3)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自来水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2.识图析图下面两幅图为内环境组成及调节机制:(1)针对图甲分析:①先判断B为________,则A为,C为,D为________。②图中a、b、c分别为A与B、B与C及B与D间间隔的“屏障”,则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__。③D液体需经d过程注入C液体,则d为__________。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淋巴循环(2)针对图乙分析:①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图甲中、、、。②图乙中结构2为,其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为,外为。③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渗透压。CDBA毛细淋巴管淋巴组织液下降内环境的组成(1)巧用单向箭头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①分析:单方向(箭头)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②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双方向(箭头)①组织液血浆②组织液细胞内液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2)判断内环境成分的“三看法”:巧记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二、三、四、五”(1)两种失衡诱因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2)三大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3)四项稳态意义与四大系统四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四项稳态意义血糖和氧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4)组织水肿五大成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深化拓展]几种特殊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归纳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组织液;④血细胞——血浆;⑤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1.混淆“人体内”、“细胞内”与“外界环境”2.混淆“血液”、“血浆”与“血清”血液血浆血清纤维蛋白质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由此可见,血浆属内环境,但血液并不全属内环境。(注: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为血清)3.混淆“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为胞内蛋白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内环境成分[归纳]上述关系可表示为:[深化拓展]“发生于”和“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1)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④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2)不能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①只在细胞内进行的反应(如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细胞呼吸等);②发生于消化道中的反应(如消化酶的消化作用)。1.(2015·全国课标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故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故C、D错误。答案:A(2014新课标II生物)3.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A考点二血糖平衡与稳态1.血糖的平衡肝糖原分解0.8~1.2g/L肝糖原、肌糖原脂肪、某些氨基酸等2.血糖平衡的调节(1)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2)过程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促进抑制肾上腺(髓质)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增加1.判断正误(1)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2016·浙江卷,1D)()(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2014·江苏高考,9C)()(3)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2013·北京,3C)()(4)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少饮、少食、少尿、消瘦(2012·山东基本能力,37A)()×√√×(5)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2011·四川卷,3C)()(6)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2012·海南卷,13D)()××血糖平衡与调节(1)归纳血糖的“三来”和“三去”①“三来”——食物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②“三去”——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2)巧记血糖平衡调节的“一、二、三”一个中枢→下丘脑两种细胞→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三种激素―――→降低血糖胰岛素―――→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3)血糖调节三种激素间的内在关系糖尿病成因分析(1)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并不明显。糖尿病成因分析(1)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并不明显。③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④危害: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⑤治疗: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2)从“激素”和“受体”两个角度解释糖尿病发生的原因①激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②受体: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或受体被破坏。注:因为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发生的糖尿病,不能用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3)尿糖检测的三种常用方法①斐林试剂检测:患者尿液样品2mL斐林试剂2mL经50~65℃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②尿糖试纸法实验原理如下:③血糖测定仪精确地反映当时的血糖情况3.误认为糖尿病人均由胰岛B细胞受损所致或糖尿病均可通过“注射胰岛素予以治疗”点拨糖尿病产生的三大原因: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这种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二是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缺乏,导致胰岛素发挥作用受阻,进而导致血糖浓度过高,这种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三是自身免疫病患者,此类病人产生了针对葡萄糖载体或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从而导致血浆中葡萄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发生分解或转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案例】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A、B、C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①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2)图中B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机理是②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3)图中C表示浆细胞产生
本文标题:稳态与环境_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