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硕士论文-膜技术在退浆废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膜技术在退浆废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研究姓名:高翔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化学工艺指导教师:于奕峰20090601膜技术在退浆废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高翔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相似文献(5条)1.期刊论文高翔.于奕峰.常广悦.窦明岳.GaoXiang.YuYifeng.ChangGuangyue.DouMingyue絮凝氧化法处理退浆废水-工业水处理2009,29(9)退浆废水源于印染企业退浆工序,是印染厂废水COD的主要来源.其具有水量大、水温高、pH高、有机物浓度高和可生化性低等特点.采用絮凝与Fenton氧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退浆废水.试验筛选出聚硅酸硫酸铝作为絮凝剂,并确定了絮凝与Fenton氧化相结合处理退浆废水的适宜条件;经絮凝-Fenton氧化两步处理,退浆废水的COD由17850mg/L降到了780mg/L左右,色度由原来的1500倍降到了60倍,总COD去除率95%,总色度去除率达到96%.2.学位论文常广悦印染厂前处理工序废水回用的研究2009印染厂前处理工序包括:退浆、煮练、漂白等。前处理水占印染废水总水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处理印染废水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退浆废水约占印染废水总水量的三分之一,传统的单一处理方法难以奏效,因此退浆废水的处理已成为印染废水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采用絮凝法、生化法、氧化法结合膜技术对退浆废水进行了回用方面的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回用标准,使处理后的退浆废水可以再回用于退浆,减少废水的排放,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实验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1)利用平板膜技术对膜的截流分子量、操作压力、操作温度等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并选择对在操作压力为2.0Mpa,操作温度为50℃下的截流分子量为300的DK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选择膜面积为1.77m2截流分子量为150~300的卷式膜作为中试用膜,并选取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卷式膜作为比较对象。试验得出PW膜渗透液CODCr去除率仅达到80%,而使用DK膜处理退浆废水在温度为50℃,压力为2.0MPa下,CODCr去除率在99%以上,渗透通量为2.49×10—5m3·m—2·s-1,最终渗透液CODCr为194mg/L,基本无色。从而确定DK膜处理退浆废水较为适宜。3)尝试使用氧化法处理渗透液。试验得出:以氯酸钠为原料,以盐酸为酸化剂,制得的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对上述渗透液脱色效果上不明显,处理液TOC值随着氧化剂的投加量的增大而基本不变,CODcr去除率在57%左右。而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处理液的pH迅速下降,可从碱性变到酸性。以氯酸钠为原料,以硫酸为酸化剂,制备得到纯二氧化氯气体,对上述渗透液有着明显且迅速的脱色效果,TOC和CODcr去除率基本不变,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处理液的pH在碱性范围内缓慢下降。4)絮凝法处理浓缩液和生化法处理渗透液。研究了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处理浓缩液的效果及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如:投加量、pH值、温度、搅拌时间等,通过对各种因素的考察分析,筛选在实际中用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处理退浆废水较适宜的条件。最终筛选出适宜条件为: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投加量60mL/150mL,温度45℃,搅拌时间3min,pH=7,在此条件下处理液CODc,由32641mg/L,降低到9256.9mg/L去除率达到71.64%。色度由原来的2000左右降为900左右。DK膜的渗透液经活性污泥生化处理后,CODCr值由原来的194mg/L降低到103mg/L,去除率为53.1%。5)分别对PW膜渗透液、DK膜渗透液、去离子水进行退浆率测定实验时,退浆率分别为86.9%、76.9%、67.3%。DK膜渗透液退浆效果较为明显,从而得到了回用水水质标准:CODCr≤580mg/L,电导率≤4670μS/cm,色度为250倍,可以回用于退浆工艺。3.会议论文于奕峰.陈爱兵.高翔.窦明岳.常广悦絮凝—Fenton氧化法处理退浆废水2008退浆废水源于印染企业退浆工序。它贡献了印染厂废水的绝大部分化学耗氧量(COD值),并具有水温高、pH值高、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低等特点。本实验采用絮凝与Fenton氧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退浆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5.6%,色度去除率达到96%。实验还得到了絮凝与Fenton氧化法处理退浆废水的适宜条件。4.期刊论文徐竟成.魏巧玲.郑涛.李健.XUJing-cheng.WEIQiao-ling.ZHENGTao.LIJian印染退浆废水PVA处理技术-印染2009,35(8)聚乙烯醇(PVA)是经纱上浆的主要浆料,生物化学稳定性好.含PVA的印染退浆废水具有COD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处理难度大.通过调研国内外PVA废水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实践状况,讨论了生物降解、超滤、化学凝结法等技术处理印染废水PVA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以某纺织印染企业PVA回收处理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化学凝结法,认为化学凝结法是现阶段PVA印染废水回收处理较为适用的工艺之一.5.学位论文黄理辉催化铁内电解法预处理印染废水及后继生物处理工艺的研究2006铁内电解法又称铁还原、铁碳法等,已广泛应用于印染废水的治理中,为了克服传统铁内电解法的缺点,在其反应器中加入某些催化材料,改变运行方式,开发出催化铁内电解工艺。为研究催化铁内电解工艺对印染废水的效果、预处理对后继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催化材料、具体实施方式和运行参数,进一步探讨催化铁内电解工艺实际应用问题,在上海市桃浦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和山东省滨州市华纺股份公司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小试和中试试验。试验首先对催化铁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催化材料和运行方式进行了静态和现场小试研究。针对印染废水高pH值、高色度以及高COD、并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物质的水质特点,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铁为反应材料,以铜、锡、炭等为催化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以提高铁内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反应效率;试验中还对进水pH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运行方式进行了比较,以此强化催化铁内电解工艺的作用。以催化铁内电解预处理工艺与后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结合,对印染厂主要类别污水以及综合印染废水等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染整废水、调节池综合废水、退浆废水以及二沉池出水有比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催化铁内电解法处理碱性印染综合废水,反应器停留时间应不低于3.0h,生化停留时间为24小时,预处理出水可生化性明显提高、色度去除率高,经过生物处理后,色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81.5%、78%,磷酸盐去除率为97%,出水总铁浓度小于0.5mg/L。该组合工艺对退浆废水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进水pH值为6时,经铁床后废水COD去除率高达40%,再经后继生物处理,最终COD去除率为89%,出水为1250mg/L;出水SS为105mg/L,去除率为95%。试验针对催化铁工艺预处理对于后继生物处理的影响开展了试验,主要内容包括对催化铁反应器内生物作用的考察,以及预处理后废水对后继生物胞外聚合物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铁反应器内生物相丰富、数量多,虽然铁不断消耗,但反应器内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比较稳定,具备了生物降解的条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胞外聚合物含有大量铁离子时,对铁离子进行置换或者络合,对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更为有利;含较多铁离子的废水能促进载体的挂膜速度和生物量,对生物膜中胞外聚合物的形成有利,进水中有无铁离子时,胞外聚合物含量分别为46.1mg/g,17mg/g,两者大约相差29mg/g;铁离子作为胞外聚合物的连接剂,被大量吸附在胞外聚合物中,不但促进了生物膜的形成,而且可能极大地改变了生物膜中氨基酸的等电点,增加了蛋白质和酶的含量,促进了生物膜的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反证试验,发现在连续曝气条件下,糖类比蛋白质降解更快,在3h内降解速率是后者的2倍。在此阶段,水中总铁的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3h后铁离子的增加明显减缓,而此时蛋白质的消耗却明显加快,可见铁离子作为胞外聚合物的连接剂,更多地和糖类官能团通过各种键能连接在一起的,糖类最易消耗,从而造成生物膜的脱落。为深入考察催化铁工艺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解决该工艺工程应用方面的问题,在印染厂进行了中试试验。中试试验中采用了单元化滤料的概念,对可能影响到该工艺工程应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进水采用了底部进水,泵循环的反应器模式,来保证反应器水流均匀和紊动强度,并在底部安有排泥管道;对大批量铁屑的活化,采用了序批进水,大量曝气的方法,利用该部分水中含有大量铁离子的特点,与其他污水一起来进行后继生物悬浮填料的挂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泵循环还是微曝气,相比小试有更多的悬浮颗粒被截留,经过铁床和生物处理后,COD去除率为77%,色度的去除率为81%。反应器中氧的分压愈低,难降解有机物获得电子被还原的可能愈大,当采用催化铁工艺预处理废水,以提高废水可生化性为目的时,应采用泵体循环或微曝气等低氧状态的扰动方式,否则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不利。与小试相比,铁屑反应能力降低的周期变短,当铁反应器反应能力降低时,控制反应器内废水pH为6.0~7.0,经过适当曝气,铁反应器对废水的预处理效果可恢复到原来水平。中试试验中,还对催化铁内电解工艺在印染企业回用水处理中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根据现场中试试验结果以及该厂污水处理中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造方案,经分析其方案是可行的,改造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e81a6a9e-9922-4b99-9d50-9dfc01162cba下载时间:2010年9月25日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膜技术在退浆废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