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准备的内容。我希望你喜欢它们。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1原素芳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课前思考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比.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适中刚刚好呢?(4)观察:我们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倍数关系可以用算式表示(板书90÷10=9,10÷90=1/9.)用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这个不变的倍数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份水来搭配?(5)介绍:这种情况,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洁的表示方式(显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这里的9:1和1:9我们叫做比。(6)自主阅读课本认一认部分,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3.揭示课题。二、结合情境,解释比.1.说出洗洁精配置瓶上的比,说含义。师:9:1和1:9这两个比的意思一样吗?(生发表看法)说一说:跟除法算式一样,比也是有顺序的。读一读:体会他们的前后顺序。(学生齐读。)2.用图示表示2:3深化理解。(出示图示)(1)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个比。生动手涂。(2)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预设:生1:还能想到水和洗洁液的比是3:2.生2:我还能想到洗洁液和总量的比是2:5.生3:水和总量的比是3:5.……三、类比联想,理解比1.认识不同类量的比。(1)谈话: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不过呀,这还只是比的含义的冰山一角。老师告诉你,只要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2)呈现教材内容,回顾相除关系: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3)学生将这些相除的关系用比表示出来。(表示,如:总价÷数量=单价,也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是9:2、15:3、15:2;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40:2、40:3)(4)交流:每一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5)沟通:比有时表示倍数关系,有时还表示一种具体的量。四、链接生活,拓展比.1.素材一:比赛比分之比与相除意义之比.师出示足球、篮球比赛图片和比分。(1)提出问题:知道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吗?(2)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3)引导进一步辨析。(4)得出结论: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比分,不同于我们刚才研究的两个数相除之比。2.素材二:农家生活中的比.出示问题:王伯伯家有2公顷小麦试验田,今年共收小麦24吨。总产量与公顷数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3.素材三:舞蹈表演中的比.(1)师介绍: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舞姿才美,为什么这样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关。出示两组比:未踮脚:90:160=90÷160≈0.563踮脚后:105:175=105÷175=0.6(2)了解: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4.素材四:人体中的比五、总结提升、深化比1.质疑:既然比、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2.举例体会(1)出示到冬冬和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介绍:吹泡泡是大家喜爱玩的游戏,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混合而成。这四样东西怎样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这个比,你能看明白吗?(2)生发表看法,用1份的甘油,4份的水,2份的洗洁液,2份的洗手液配制。(3)对比: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4)明确: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很明确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3.小结:小小的一个比,看来还蕴藏丰富的内容!以上教学设计,是基于课标理念下,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后进行的教学设计,对情境进行了更换,对教材的序进行了调整,目标是指向更适合学情的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2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2.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3.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4.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建立数感,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准备:PPT、或主题图。1-5的数字、、=等学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1.课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图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师:数一数,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2.汇报交流。生: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2个香蕉。3.动手操作。(1)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图上有的东西,怎样摆就能看出那种水果多,那种水果少呢?(2)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个桃、1个梨、1个香蕉,够不够?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来?请同桌小朋友一起摆一摆,说一说。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师: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为什么?师:猴有3只,桃有3个,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课件出示3=3读作:3等于3等号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2.教学“”(猴和香蕉比)。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师: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①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②引出大于号。师:4比3多,在4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③这个式子43怎么读?(4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大数在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号”。3.教学“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三、练习与拓展1.练习使用“”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2.再次体验: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1)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2)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3)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4)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②谁?谁最小?请随意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认读1-5各数。(二)排序。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二、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二)引导学生学习“”“1.教学“=”(猴和桃比)。(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2、教学“”(猴和香蕉比)。(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1017 .html